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247067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市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 划 思 路 研 究(讨论稿)南 湖 区 科 技 局嘉兴学院经济研究所二一年二月31目 录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1(一)主要成就1(二)“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5(三)存在的主要问题6二、发展背景与社会需求8(一)科技发展背景8(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10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5(一)先进制造业领域15(二)现代服务业与社会发展领域17(三)都市现代农业领域18(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19五、主要工作任务20(一)加强科技平台建设20(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2(三)加

2、快科技人才队伍集聚与培育23(四)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24六、重大保障措施26(一)构建“政产学研金中”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6(二)营造科技创业创新良好环境28(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30(四)加强“十二五” 科技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32南湖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思路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建设创新型南湖和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副中心核心区的关键五年。在认真回顾“十一五”科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和社会需求,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

3、务和重大举措,为我区制定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思路。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1.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氛围已经形成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科技真正放在了“第一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加大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2006年,南湖区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了南湖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又制定了南湖区创新推进工程实施意见,并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以提升全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为加快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4、推进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副中心核心区建设,我区及时出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若干意见、嘉兴市南湖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通过这些文件,加快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促进了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238840千元,比2005年增长156.8%,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4.03%,比2005年提高0.44%。全区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7.64亿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等科研院所均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比2005年增长82.

5、3%。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4.90亿元,比2005年增长86.3%;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02%,比2005年提高0.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为5.81亿元,比2005年增长67.4%。人均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3861元,居全市首位。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我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充分发挥嘉兴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高等学校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专、技校、普通高中、成人教育等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出刊南湖科技、举办各类科普专题活动、举办科技讲座和科技培训班、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

6、。2.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副中心核心区正在形成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近5年来南湖区引进各类人才4941人,集聚了博士100多名,硕士144名,高级职称专家123名(其中海归人才51人,兼职院士3人)。目前,嘉兴科技城、南湖科创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业大厦等3家大型科技孵化器面积达34.6万M2,在孵企业达220家。全区已有嘉兴市中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孵化器,拥有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3家省级孵化器,拥有秀城商品鸡养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7家市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拥有嘉兴中俄科技转化中心有限公司、嘉兴浙清晟峰软件园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等其它各

7、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以嘉兴科技城、南湖科创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在专利代理、技术产权交易、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官产学研合作创新向广度深度推进。 “十一五”以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思路,我区积极组织官产学研对接,官产学研合作的范围扩大,内涵日益丰富,机制日趋完善。全面推进嘉兴科技城“双核六园”建设,依托入驻的大院名校,在IT、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了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中科院嘉兴应用化学工程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的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机制,

8、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的源头不断拓展、丰富。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速,2008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54%,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区已拥有包括加西贝拉压缩机、四通车轮等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科技城内产业格局日益明朗,各类资源加速集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科技城内已逐步形成以闻泰集团为龙头的浙江省通讯产业(嘉兴)基地,一部手机从方案设计、制造、组装到整机交付,产业链3天就可完成。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方面

9、,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一批产业标杆企业,并带动相关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在南湖区集聚。生物医药项目方面已引进凯实生物项目,策划耶鲁大学转基因猪重大专项及动物实验基地项目。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我区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中心,加大对创新企业、科研团队的引进,加大对专利申请、创新载体等激励力度,培育了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企业队伍壮大。嘉兴科技城通过引导性投入和项目补助的形式参与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已参与投资留学归国人员和科研团队创业企业26家。培育的创新型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并能快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其中嘉兴禾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嘉兴最早批量生产

10、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之一,成为嘉兴首家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全区共拥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拥有嘉兴市绿环生物有限公司等12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 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显现。我区专利工作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以宣传培训为切入点,不断完善专利鼓励政策,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全区专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8年底,全区拥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650件和31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06件和17件。我区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只、浙江名牌15只、市

11、名牌25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6个、市著名商标60个。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IGBT功率芯片和模块设计产品打破欧美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批拥有专利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十一五”以来,南湖区 “十一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大部分好于预期。根据前三年的实际情况和2010年的年度计划,至“十一五”末, 11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能超额完成,这些指标是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科技企业孵化面积、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授权数指数等指标;有5个指标

12、目前尚未完成,经过努力有把握完成,它们是科技型企业数、企业研发中心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每万人经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数、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增加值比“十五”期间增加2倍等指标;只有1个指标完成目标有难度,它是R&D占GDP比重。 “十一五”科技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预期目标“十一五”前三年实绩(2008年)2010年预计基本评价1R&D占GDP比重(%)32.02%有难度2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44.03%超额完成3科技企业孵化面积(万平方米)1034.6超额完成4科技型企业(家)10076完成5高新技术企业(家)20超额完成6

13、企业研发中心(家)3027完成7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1224超额完成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2完成9每万人经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数(项)2完成10专利授权数指数600598超额完成11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增加值比“十五”期间增加(倍)2完成(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技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较弱,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我区“4+3”产业集群架构已基本完成,科技工作对其中部分集群的关联度不够紧密。一方面,区内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对“4+3”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提升缺乏主动介入和引领,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平台和集群内企业尚缺乏主动依托科技城创新资源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科技与

14、产业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全区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仅有新丰无纺布行业技术中心一家,目前还没有建立与香精香料、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钢铁制品等产业集群有关的行业技术中心。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本地优先产业化亟待加强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投入水平较低,主要采取跟随战略、产品模仿和代加工,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骨干企业虽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技术外源性较强、创新成本高,对区域块状产业的引领作用有限。企业与科技城内相关科研项目的联系和对接也不够紧密,项目落地周边县市明显多于我区。比如,中科院物理所工程中心的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成功转让并推动项目在海宁、嘉善等地的7家

15、企业孵化出10多家科技企业,带动的是浙北光伏产业群体的快速发展,而本地的光伏产业发展却没有大的起色。江苏省的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发中心,其核心科研团队和产业应用均以中科院嘉兴传感网工程中心长达五年的探索和积累为基础,却一举进入国家视线,在新闻宣传和中央领导关注等方面抢占了机遇和先机,这些例子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3. 科技人才资源增幅偏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活动,人才是区域科技进步和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008年南湖区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为92.87人,近年虽有明显增长,但总量仍居全市第六位。科技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5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分布在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口中,制造业的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根据2008年全市经济普查资料调查,南湖区从事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3022人,而同期的海宁市为9407人、平湖为6201人,桐乡为5795人、秀洲区为4418人。同时,人才层次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