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24617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振华港机: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根据著名产业研究机构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统计,2006年至2010年,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260个港口建设项目。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保持每年平均9.4%的复合增长率。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2008年5月7日,世界首台7500吨全回转浮吊将在长兴岛进行试重,当期盼已久的这一刻即将到来,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依然如往日一样低调:“我们都不敢松口气,怕发生意外,必须试吊成功。”寥寥数语,管彤贤淡定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慎重。这一台全回转浮吊的正式启用,不仅

2、将再度吸引业界的目光,也意味着振华港机向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末,标有“ZPMC”(振华港机英文缩写)几个字母的“钢铁巨人”已经走向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英国权威杂志World Cargo News的统计,自1998年起,振华港机的产品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市场占有率之首。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由交通部在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出资,合资成立了振华港机。经过多年发展,振华港机已经转变成为中方国有资本控股企业。根据振华港机公布的2007年年报资料显示,目前,振华港机主要持股股东包括,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持

3、股24.94%,香港振华工程有限公司持股17.98%。一家成立仅16年的企业,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跨越式增长?在成为世界集装箱起重机制造领域的领跑者后,振华港机又将如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谋求转型发展?日前,管彤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几年,振华港机始终在开辟新市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力争2008年实现产值300亿元人民币,今后每年要递增100亿元人民币产值。艰难“出海”觅生机日前,振华港机公布的年报显示,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22.86%;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24.81%。然而,闪亮数据的背后,却是振华港机历经风雨的坎坷征途。16年前,当时已年

4、届59岁的管彤贤看好集装箱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主动向交通部请缨,成立一家以制造集装箱起重机械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我有一个优点,可能年龄大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一点,追求的目标就和有些年龄的人想法不一样。”管彤贤提起自己在59岁毅然决定“下海”的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当时,就是几个热爱港机事业的人,聚在一起做了点儿事,有些机会如果放过去,可能以后都追求不到了,难遇而不可求啊。”于是,1992年,一切从零开始。13个人,100万美元投资,振华港机,这家沪港合资企业开始蹒跚学步、奔跑、腾飞“振华的发展是赶上了好机遇,拼命往前跑,就跟上去了。”管彤贤谈起振华港机的发展历程,言语间总是带着一份云淡风轻的从

5、容,似乎当年那些“没资金、缺技术、连模仿别人都费劲儿”的岁月,只是为振华港机如今的辉煌业绩做铺垫。在管彤贤看来,当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已经进入大发展期,而船舶大型化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港口装卸机械更新换代能够实现快速装卸,这正是振华港机需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成立初期举步维艰,不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当时的振华港机并不是著名品牌,参加海外投标曾屡被拒绝。“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去投标人家不要,当年我们投新加坡,大概投过五次标,一次都没中。”管彤贤回忆道,“港口机械属于耐用工业品,人家首先要看的是品牌,而不是价格,(在这行中)知名品牌体现了你的质量,你的技术。”面对如此艰辛

6、的开局,管彤贤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始终坚定地相信,振华港机的产品一定能够以“可靠的品质、有竞争力的价格”得到客户的认可。终于,几经波折,1992年底,振华港机拿下了第一份海外订单。尽管这份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港的订单并没有给振华港机带来太多的利润,但这是振华港机第一次被世界港口接受和承认,是振华港机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也成为“中国制造”和“ZPMC”走向世界的起点。此后16年间,振华港机相继击败日本三菱重工、三井,韩国三星、现代,德国克虏伯等国际竞争对手,占据了世界港机市场70%的份额。技术创新求发展在管彤贤看来,振华港机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取得成功的秘诀离不开自主创新。他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对

7、员工说:“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管彤贤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与强争锋就是振华港机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最好的动力。“我们善于把国外最好的东西拿来,先模仿,然后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特有的技术。”管彤贤说,“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的产品就必须始终保持高科技含量,自主创新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能懈怠,否则对手很快就会赶上来。”振华港机的迅速崛起让业界为之赞叹,日本的日立、住友,这些企业都曾是振华港机模仿过的竞争对手,但是学生可以超越先生,如今这些企业纷纷来到振华港机进行参观、学习,试图探究这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密码。管彤贤认为,企业要舍得投入开发资金,这是不断进行自

8、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在科技创新研发领域,振华港机保证每年投入总产值的2%,除此之外,公司每年在奖励科技创新上的支出也达到近千万元,曾多次颁发百万元大奖。”管彤贤表示。从最初的“模仿创新”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振华港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方向、清晰的路径。来自振华港机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振华港机已经申请技术专利24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72项,国际发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9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多年来,振华港机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始终紧盯世界港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努力尝试研发节能环保型产品,抢占市场先机。2007年,

9、振华港机在长兴岛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环保型全自动化码头示范区,邀请了150名国内外专家参观,他们均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该全自动码头示范区是世界港口码头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有6个海外客户在进行谈判。据介绍,这种以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的全自动化码头,生产效率比以往至少提高50%,一次性投资费用比常规码头高1/41/3左右,但运营成本却大大降低,仅为常规码头的1/2左右。最让管彤贤感到欣慰的事情是振华港机在机、电、液等领域都涌现出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真正的人才要自己培养,尤其是各行业领域的领头人,这种人物要有本领,肯全心投入,一定要对自己钻研的课题如痴如醉,才能出成果。”管彤贤说。事实上,尽管已经步入

10、耄耋之年,管彤贤依然身体力行,与员工们一起到处奔走,从没节假日和星期天。他说:“我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参与技术开发,三分之一研究市场,还有三分之一是研究生产。”开拓转型创未来自2002年以来,振华港机连续4年产值同比增长50%,这一增速让业界同行赞叹不已。同时,管彤贤坦陈,尽管公司业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现有总装场地紧张,目前公司正在扩张,以解决产能、运能的“瓶颈”。此外,振华港机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我们是以钢材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过去钢材的成本价格在合同中的比例占17%21%左右,现在约占25%,因而涨价是无奈之举。去年我们用了78万吨钢材,今年估计我们要用

11、100万吨甚至110万吨。”管彤贤说,“为了规避钢材涨价的压力,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跟钢厂讨论期货事项。”面对钢材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去年振华港机与钢厂签订协议,预付款为30%,如果今年钢材销售价格涨幅在8%以内,钢厂全部自己“吃进”,如果涨幅超过8%,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去年我们已经签订了95万吨钢材期货合同,今年下半年开始,就又要谈明年的用钢了。”管彤贤说。尽管面对诸多挑战,管彤贤依然对振华港机的未来充满信心。“为了保证振华港机持续的竞争力,公司在抓好主业(集装箱机械)的同时,追求市场多元化,培植新的增长点。”根据产业研究机构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统计,2006

12、年至2010年,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260个港口建设项目,其中购置岸桥的支出将达到92亿美元。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保持每年平均9.4%的复合增长率。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一直作为行业领跑者的振华港机,并没有再扩大市场份额的打算。对此,管彤贤表示:“没必要再扩大(份额)了,必须保留一部分对手,有竞争才能促使我们不敢松懈,也只有几家对比,才能反映我们的价格优势,没有竞争对手不利于自己进步。”振华港机更为看重的是如何拓宽产业链,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在管彤贤心目中,需要花力气去开拓的“新市场”,是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13、,现在设计还不在我们自己手中,需要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合作。”管彤贤说,“但是,人才归根到底就是实践中出来的,我们毕竟有长时间的机械制造实践基础,是跟钢材打交道的老手。今天可以说是真正到了以钢为纲的时代,我们能降服钢,就立于不败之地。”在管彤贤看来,由于海上重型机械领域进入门槛高,对技术要求高,目前全球有此能力的厂商并不多,这也是振华港机谋求发展的良机。“只要有核心技术、本领,有品牌、诚信,海上重型(机械)的市场就前途无量。”管彤贤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肯定可以取代这个领域的很多外国人,首先就是韩国人,韩国有技术,但是劳动力成本高。”目前,振华港机已经将海上重型机械、大型钢结构、港口机械配件和散货装

14、卸机械领域等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振华港机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海上重型装备主营业务利润率达23.37%,其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6.87%。对此,管 彤贤表示,海上重型机械领域将成为振华港机未来增长的引擎。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管彤贤带着淡定自若的微笑,透露了对振华港机的信念:“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前,希望公司产值每年增长100亿元人民币,同时保证公司员工收入每年增长10%。”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04月30日补充材料:危机中的振华港机振华港机“转型汇报”:78%全球占有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 洁上海报道2009-4-8 1:02:212009年4月3日,

15、全球最大集装箱起重机生产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20.SH)公布了2008年年报: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上涨14.45%;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增长22%。但振华港机在这一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高达78%的市场占有率,也意味着未来上升空间有限。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表示:“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容量有限,全世界每年不过30亿-40亿美元的投入。而海工(海洋工程)市场则一年有3000亿至4000亿美元的投入,整整100倍,利润率起码高达30%。我们必须要进入海工,为此,振华已经准备了三四年。”而这只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寻求突围的尝试之一。此前不久,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到2011年,“若干家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初具规模。”危机下的转型成立17年,振华港机产品目前已进入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在集装箱起重机领域占据全球78%的市场份额。据管彤贤介绍,美国东西两岸码头的新买设备都来自振华,“不管奥巴马总统怎么说要买美国货,他的老厂全关了,只能买中国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个市场已接近饱和。并且,“金融海啸对我们的主产品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