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24544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

2、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

3、: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

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谱(ANAs) ANA根据细胞内各分子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主要分四大类: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单链DNA(ss-DNA)抗组蛋白抗体Histone:H1,H2A,H2B,H3,H4,H2A-

5、H2B复合物 抗非组蛋白抗体抗ENA抗体:nRNP、Sm、SS-A、Ro-52、SS-B、Scl-70、Jo-1、核糖体P蛋白、PCNA等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CENP-A、B、C、D、E、F抗体)抗核仁抗体抗RNA多聚酶-1、PM-Scl、NOR-90等抗体抗其他细胞成分抗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纺锤体、线粒体、溶酶体抗体 (一).抗DNA抗体又可分为单链和双链DNA抗体:1. 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又称为天然DNA抗体,其靶抗原为双螺旋dNA.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30%-90%的活动期SLE患者此抗体阳性,且抗体滴度的消长与SLE的活动程

6、度相关,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可作为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的患者较阴性患者发生肾炎的危险性高12倍。2. 抗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ss-DNA)抗体:又称为变性DNA抗体, 其靶抗原为核搪或脱氧核糖.在SLE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50%-60%),但结果缺乏疾病特异性,在其他风湿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10%-70%的检出率.有些

7、正常老年人也存在。(二).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H2B、H3和H4四个亚单位,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NA构成的复合物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所有组蛋白各成分均可能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1.SLE的阳性率约30%-80%,并常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 H2A-H2B复合物和抗H1的IgG型抗体为主.2.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但不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H2B为主.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三).抗非组蛋白抗体:1.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

8、n,ENA):此类抗蛋白可以溶于盐水而被提取,故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尤为重要,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活动度无明显关系。(1).抗Sm抗体:以患者Smith名字命名,Sm抗原是U族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snRNP),具有抗原性的蛋白的分子量是29KD、28KD、13.5KD。Sm抗体和Sn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故抗Sm抗体很少单独出现,它常于U1RNP抗体相伴,约60抗U1RNP抗体与抗Sm抗体中的28/29KD有交叉反应。抗Sm抗体阳性均伴有抗U1RNP抗体,而抗U1RNP抗体可以单独存在。.在SLE中阳性率为30.2%。虽然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

9、高。在全部抗Sm阳性的病例中,92.2%为SLE。因此,抗Sm抗体为SLE的标记抗体。.另外,有人还发现SLE病人由活动期转为缓解期后,狼疮细胞可转阴,ANA、抗DNA抗体效价可降低,但Sm抗体依然存在。因此,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缓解后的回顾性诊断有一定意义(2).抗nRNP抗体(nuclear RNP):临床上应用较多为U1RNP抗体,U1snRNP由U1RNP和9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具有抗原性的分子量有70KD、32KD和22KD。因为以抗核内的核糖核蛋白得名,所作用的抗原是U1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所以又称抗U1RNP抗体。.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几

10、乎均为阳性,且滴度很高,对确立MCTD的诊断很有帮助。高滴度的抗RNP,尤其在没有其他自身抗体存在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诊断标志。MCTD的抗RNP阳性率95%。此种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有双手肿胀、雷诺现象、肌炎和指(趾)端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RNP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为40%左右,仅产生抗RNP抗体的SLE病人,常常抗DNA抗体阴性,肾脏受累较少,一般来说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预后理想,定期监测抗RNP对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实际意义。抗RNP抗体如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同时存在,则发生狼疮肾炎的可能性较大。.其他结缔组织病:抗R

11、NP抗体在其他结缔组织病阳性率较低且滴度低。(3)抗SSA抗体:又称为抗Ro抗体或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SSARo是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由一个RNA分子(Y1-, Y2-, Y3-, Y4-, Y5-RNA)和两种不同的蛋白形成的复合物。抗原是含有YYRNA的蛋白质,它更多的存在于胞浆中,其分子量有52KD及60KD.抗SSA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高达6075。此外,抗SSA抗体常与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阴性狼疮、新生儿狼疮等相关(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儿狼疮综合症 )。SSA抗体与广泛光过敏性皮炎症状相关。.52KD的多肽条带(Ro

12、-52)与干燥综合征(SS)相关,而60KD的多肽条带则更多存在于SLE患者(30%)中。(4)抗SSB抗体:又称为抗La抗体或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抗原是RNA多聚酶转录中的小RNA磷酸蛋白质。其分子量为48KD、47KD、45KD,其中48KD更具特异性。.抗SSB阳性几乎总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更特异,是干燥综合征血清特异性抗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40左右。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有抗SSB抗体,常伴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唇腺活检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抗SSA和抗SSB的

13、阳性率分别是60和40,但在其它结缔组织病中,该两种抗体也可出现,且常提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存在。抗SSB和抗SSA抗体相伴出现,有单独的SSA出现,但单独的SSB出现的少。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且常与血管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光过敏、皮损、紫癜等临床症状相关。(5)抗Scl-70抗体:是分子量为100KD的DNA拓朴异构酶I的降解产物,首先在皮肤弥漫型多发性系统性硬化症(PSS)患者血清中发现抗Scl-70抗体。因其主要见于硬皮病,且其相应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取名为抗Scl-70抗体。PSS病人阳性率达30%40%。虽然阳性率不高,但对P

14、SS(SSC)有较高特异性(特异性达100%)。有抗Scl-70抗体阳性表示病性进展较迅速,皮肤病变往往弥散广泛,易发生肺间质纤维化和指骨末端吸收。重症弥漫性PSS(SSc)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高达75。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存在抗Scl-70抗体,提示可能发展为PSS。抗Scl-70抗体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相关。(6)抗JO-1抗体: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抗JO-1抗体)又称为抗PL-1抗体或抗合成酶抗体,抗原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在胞浆中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scRNPs)形式出现,分子量为55KD,它是氨酰tRNA合成酶之一。Jo-1抗体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多

15、发性肌炎(PM)的血清标记抗体。在多发性肌炎(PM)中阳性率达25左右。在皮肌炎(DM)中阳性率为7.1%。合并肺间质病变的PMDM患者,阳性率高达60。67抗Jo-1抗体阳性的患者有HLADR3抗原。其他结缔组织病为阴性。在抗JO-1和抗SSA二项阳性,约80%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肝炎患者合并有干燥综合征。而抗JO-1与抗RNP两项阳性者临床上都发现有雷诺氏现象。抗Jo-1抗体综合征:抗Jo-1抗体阳性、急性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现象、肌炎、肺间质病变。(7)抗rRNP(ribosome)抗体 :全称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的靶抗原是核糖体大亚基上磷酸蛋白。为胞浆抗原(抗原是主要存在于胞浆中的一种磷酸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得抗rRNP主要有38KD、16KD、15KD三条蛋白多肽。抗rRNP抗体主要见于SLE,常在SLE活动期中存在,阳性率在10%20%左右,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如仅有抗r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ANA常为阴性。抗rRNP抗体阳性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高。抗rRNP抗体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但与抗dsDNA抗体不同的是不会随病情好转立即消失,可持续12年后才转阴。(8)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