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2432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夯实语言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及反思背景分析: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但仅有阅读感受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中可进行的语文训练点来进行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理解和运用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应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去理解,循序渐进,逐步强化,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语文课堂必须紧围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八个字,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进行情感陶冶和精神家园建设。如何使语言训练在语文阅读课中落到实处呢?下面以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为例,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架设语言训练平台,夯实语

2、言训练的。 教学片段: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感动?生: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是多音字,应读第一声,不读第四声。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课文中的“雪中”指什么?“炭”指什么?整个词在

3、课文的意思是什么?生:“雪中”指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指打糕。课文指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送打糕给志愿军吃。师:你理解得非常全面,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生:一天中午,由于天气突然转冷,正当我焦急万分的时候,班上的李宝儿同学从家里拿来了一件毛衣给我穿,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还记得这件事吗?全班学生:记得! 师:谁还想说?生:上个月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许许多多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给灾区的人民捐献财物和给予心灵的安慰,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你真会说,掌声送给他。(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师:这段话抓住人物的什么来描写?生:抓住人物的动

4、作来描写。师:请同学们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师: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的。师:请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读师:你又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师:正因为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所以志愿军才会充满感激地说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也非常感人。(投影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

5、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请你找出来。生:“丢下”和“背进”。师:“丢下”的是谁?生:是大娘的小孙孙。 师:“背进”的又是谁?生:志愿军伤员。师:当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结果怎么样?生: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师:对,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大娘失去了小孙孙)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的心情会怎样?生:非常痛苦。师:对,请你“痛苦”地读一读这部分。师:很好。我注意到你把

6、“唯一的”和“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强调了出来。谁再读?再指名读。师:为什么你能读得这么好?生:因为我感受到大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心情一定无比地悲痛。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心情会怎样?再指名读。(读得很有情感)师:为她鼓掌。只有设身处地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一段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这情谊生:(齐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投影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这是什么句?生:反问句。师:请你把它改成陈述句。生:这比山还高

7、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投影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男同学读反问句,女同学读陈述句。师: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生:反问句写得好,因为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对大娘说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还有谁令你们感动?生:我认为小金花也令我感动。师:请你讲一讲。生:侦察员老王到敌战区去侦察的时候,不料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个

8、小房子里,还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小金花的妈妈知道了,就带着小金花到敌战区,偷偷钻到了那所小房子,然后小金花的妈妈故意跟哨兵吵架,引出那一个班的敌人。小金花乘机钻进屋里解开绳索,救出了老王,当小金花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师:这就是小金花和她妈妈给我们留下的感人故事。(投影出示: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生齐读这句。师:“同归于尽”这个词怎么理解?生:一起走向死亡。师:也就是说,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板书: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师:小金花妈妈的死与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吗?也就是说意义一样吗?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是罪有

9、应得。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生再齐读这句。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是怎么说的? 生读: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投影出示: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同桌说。指名说。生:“把脚一跺”是动作描写,“嘴角抽动两下”是神态描写”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是语言描写

10、,我从中体会到小金花非常仇恨敌人。师:请你把小金花的仇恨读出来。生读。师:谁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这位同学如果能把“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重读,语速快一些,“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这句读得坚定有力的话,更能体现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我敢向她挑战!师:全班为她的勇气鼓掌。(生有感情地朗读。又迎来热烈的掌声。)师:你还体会到小金花的什么?生:我还体会到小金花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师:请你读出小金花的刚强。生读师:是啊!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妈妈牺牲了,她竟然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老师也为之动容了,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师读师:请同学们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

11、、赞颂友谊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三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师:大娘令我们感动,小金花令我们感动,还有谁令我们感动?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我们清楚地记得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投影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这么高的代价,是什么样的代价?谁读懂了? 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去挖野菜,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她的双腿。师:(板书:大嫂失去了双腿)师:同学们想一

12、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生:不好挖,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生:因为前沿阵地的敌人随时都可以向我们发炮,生命就会有危险。 师:难道大嫂不知道前沿阵地有危险吗?生:大嫂知道。师:那为什么她还要去挖?生:因为她已经把后山的野菜挖光了,志愿军又缺少蔬菜,所以她要去为志愿军挖野菜。师:志愿军缺少野菜就怎么样了?生:志愿军缺少野菜就要空肚子了,空了肚子就没力气了,没有力气打仗就会输。师:你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大嫂真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由此可见,大嫂已把志愿军当作自己的生:亲人。(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13、手法?生:反问。师:请你把它改成陈述句。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谁愿意把整段话读一读?(投影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指名读。师:大嫂的事迹震撼人心,你的朗读更震撼人心。让我们把大嫂的形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吧!全班齐读这一段。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要问问同

14、学们:从血缘关系上讲,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生:不是。(师板书:不是亲人)师:但是,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就算是一般的亲人,能把自己的腿献上吗?能把自己的孙孙献上吗?能把自己的妈妈献上吗?虽然他们不是亲人,却生:胜似亲人。(板书:胜似亲人)。(课件出示分别场景: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随着送别乐曲响起,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同学们,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火车即将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他们心中

15、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师: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他们多么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火车已远,他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朝鲜的山,朝鲜的水和朝鲜的亲人们永远铭刻在心里吧!(全班齐读四至六自然段)教学反思:一、品味词句,领会涵义。(一)品词。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评价标准也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在第1自然段中“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我还让学生用这个词说话,实现了理解与运用相结合。最后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雪中送炭”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圈出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从这些词体会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