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241837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杨焕萍.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 地质二中 杨焕萍一、指导思想地理学科教研室是我校地理教育和地理学科建设的基层单位。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为宗旨,以我校“1+1”高效课堂为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地理意识;以地理教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升我组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品味,促进我校师生同成长、共进步。二、发展目标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

2、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一)学科教学质量目标第一年,加强教材研究,把握教材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通过“添味加料”,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各平行班在期中期终考试中平均成绩差距控制在4分以内。第二年,继续挖掘教学深度,使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注重课堂知识积累基础上拓展阅读面,增加学生知识容量,帮助学生克服由于选文理科等因素而产生的偏科现象,为高三的提升打基础;及时发现并辅导有偏科现象的学生

3、,以避免在本学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同一层次班级在期中期终考试中平均成绩差距控制在3分以内。第三年,一切以高考为目标,积极做好高考复习工作,做到:认真、踏实、科学、有序。融洽师生感情,让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养成积极向上的求知态度;研究高考信息,开设高考专题讲座,严格而切实地制定复习计划,做到科学有序。认真进行考试考查工作,并做到科学地分析每次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优补差,扬长补短。继续保持地理学科的高考优势。(二)学科资料储备目标第一年,在已有一定规模课件基础上,做好课件的归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青蓝工程”结对子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第二年,建立各年级单

4、元考试、期中期终考试的题库。建立各年级、各册教学课件库,建立备课组教师教学素材、教学教育案例库,提高教科研能力。第三年,建立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组织野外考察、天文观察、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等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三)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第一年,突出有效教学,以高效课堂改革为教学研究重点。积极配合学校“教学质量年”活动,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充分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惠州市组织的大型考试中,凸显加工能力;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积极参加“学校推门课比赛”,努力争取获得名次。组内

5、两名新毕业教师要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年,教师积极完成业务学习,认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外来专家报告。每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一些课程理论、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争取组内三人均能有一次以上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第三年,在自编练习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要不断总结,积极改进,用三年的时间研究教学,分阶段实施,在三年内逐步将教学资料整理成册,形成有体系的校本课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继续教育,全组教师要完成继续教育和通过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使地理教学在我校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力争把我校地理学科组建设成为宿迁市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组;力争使我

6、校的地理考试成绩位居全市领先地位。三、具体实施方案1、课程开设开足开齐各类地理课程。所有学生开设三本必修课,选修班开设“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两门学科,并根据学科特点开设相关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供学生选择。(1)每学年组织一项学科特色的竞赛活动。(2)结合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每学年针对学生举办1-2次学科专题知识讲座。(3)强化全组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意识,鼓励教师结合乡土地理和身边地理环境的特点,制作并使用各类原创素材(自行绘制的地图、图表、数码照片、短片和视频、旅游中搜集制作的标本等),从教学实践中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4)为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服务,并积极承当学校的相关

7、教学任务。(5)通过需求调查及可行性分析,大致从学科延伸、乡土地域、活动实践、人文视野、网络学习等方向切入,如:旅游地理、城市地理、中国的边界问题、现代地理学、网络地理学习资源评价、地理热点问题讲座等,在3年时间里,学科教研室努力为学校开发2门校本课程,包括文字教材的编写、相应的教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素材等。2、课程研究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对地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的内容等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突破课程资源的四大误区: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是少数专家的事;地理课程资源需要有大的投入;课程资源开发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地理课程资源有助于摈弃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充分

8、利用课内外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演绎的更加有声有色。没有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撑,再好的课程理念和改革设想也难以达到效果。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之一: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的建设。我校已建成地理多功能室,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专用场所,是促进地理学科教学的基地。学科教研室将重视地理多功能室的开发、运用,设计最优方案,进行实践探究,并及时的进行反思、总结。与此同时,通过建设地理信息之窗、整合乡土地理考察、地理主题日活动、学校科组活动周等营造地理学习的小气候。注重校外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整合,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3、教学研究(1)每学期初在教研活动中商讨交流地理

9、教育科研动向,为组内教师的教科研选题拓展思路。(2)教科研工作围绕我校“1+1”课改进行,重点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与生关系、教与学关系、课堂与课后关系、教材与导学案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益。(3)在组内教师间强化教科研意识,敦促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反思,留下个人发展的成长记录,也为课题研究积累素材资料。(4)鼓励、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区市、国家刊物组织的教科研评选活动,广泛收集各相关教学刊物的投稿、征文信息,每学期组内教师力争保证有1-2篇高质量的论文产生。(5)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力争人人有县级课题,学科组每学年有省、市级科研课题结题。4、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地理学科组现有13名

10、教师,学历均是本科以上(两人研究生毕业,一人研究生在读);特级教师一人,高级教师7人;年龄结构以中年教师为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现有的师资水平。(1)教师积极完成业务进修,认真参加县、市组织的各类教研交流活动。(2)每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一些课程理论、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3)每学期青年教师完成“五个一”任务:阅读一本好书,上好一堂好课,制作一个好课件,规划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撰写一篇好文章(教学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4)与学校协商沟通,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观、考察等创造条件,每学年组织策划1-2次活动,做到书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5)通过青蓝工

11、程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聚焦课堂问题的解决,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实施分层专题培训,推动专业发展,努力培养一支师德师风好、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整体发展均衡的教师队伍。通过三年努力,力争达到:每个教师能够胜任高中地理循环教学,有两名以上教授级高级教师,3名以上市骨干教师(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5、学科活动年级教研组每周不少于一次教研活动。大组集体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年级教研组活动以备课为主,要有主备课人,有活动记录,年轻教师要备详案,书写内容的环节要完整,包括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思路)、教具、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大

12、组活动要注重理论学习、课程研究、课题研究、课堂模式研究。6、学科成绩以我校课改为契机,以我校“1+1”高效课堂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载体,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地理综合素养,力争在全市的每次考试中,我校地理成绩位列前茅。三、时间安排1、课程安排必修课选修课其他课程高一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一天体观测、野外考察、高一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二(工、农业、交通、商业)调查高二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三旅游地理区域调查、旅游地理高二第二学期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御高三第一学期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高三第二学期高考二、三轮复习地理图表判读、信息资料分析理论学习、课程研究、课题研究、课堂模式研究。2、教学内容选择高一上学期周次

13、教学内容1引言2地球的宇宙环境3经纬网、地球自转的意义4地球自转的意义5地球公转的意义6地球公转的意义7岩石圈和地表形态8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大气圈与天气、气候9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0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1期中考试1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3水圈和水循环14水圈和水循环15分析判断气候类型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7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8复习迎考19复习迎考20期末考试高一下学期周次教学内容1期末考试评讲2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3人口的合理容量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5城市化6期中考试7农业的区位区位选择8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9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0工业地域的形成

14、与发展11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1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3单元总结1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1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7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8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9复习迎考20期末考试高二上学期周次教学内容(选修班)教学内容(必修班)1认识区域认识区域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4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6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7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8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0期中考试期中考试11流域开发与与可持续发展流域开发与与可持续发展1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4探索海洋奥秘一轮复习:必修一15探索海洋奥秘一轮复习:必修一16开发海洋资源一轮复习:必修一17开发海洋资源一轮复习:必修二18保护海洋环境一轮复习:必修二19维护海洋权益一轮复习:必修二20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高二下学期周次教学内容(选修班)教学内容(必修班)1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轮复习:必修三2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轮复习:必修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