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23837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的三边课堂教学启迪麟游县镇头初级中学 刘海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8cm,b长5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6cm,9cm,3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与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2、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8+5x和8-5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列出不等式x8+5和x8-5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8+5x和8-5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58,8+

3、5x,x+85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8-5x,5-8x,x-85,8-x5,x-58,5-x8。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展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展现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

4、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展现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

5、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得以启动和展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