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4).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23497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4).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九年级教学形式校级公开课教 师谢旭兰单 位连平县元善中学课题名称秋水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题的问题不愿意独立思考,做不到正确答案或者说不接近答案意思。作文更是无话可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4、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5、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

2、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这位作者是谁?(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

3、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

4、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

5、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4)一词多义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5)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

6、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6)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

7、是什么?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全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二课时四、思想内容分析:1、分析第一层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2、分析第二层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

8、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9、象。五、深入探究1、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2、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3、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4、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四、小结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板书设计秋水百川灌河雄壮黄河不辩牛马开阔第一层欣然自喜踌躇满志河伯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作业或预习课后练习自我评价 感觉上得不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回答相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好。 评议一单位: 连平县元善中学 姓名:谢旭兰 日期:2013.1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