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23413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唐代建筑文化概略 作者:廖太燕 隋唐时期的相对统一和稳定为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至开元、天宝年间社会达到极盛。经“安史之乱”后虽然开始衰落,但仍不失为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之一。强劲的国家实力引领着地方实力的提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江西的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许多区域开始富庶起来。强大的政权统治、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发达的多样化文明影响了建筑外在形态的展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如对长安城、大明宫等建筑群的处理愈趋成熟,其它府城、衙署、寺观等建筑也恢宏大气;同时,当时的建筑也很关注细节特色和艺术美感,横梁、斗拱等具体部分的应用都力求精益求精,达到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和线条也大多简

2、洁明快,使得建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有活力。在交流中这些特征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江西的建筑之中。隋唐五代时期,江西在建筑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城市的建设,大大小小的城镇逐步在规划中成型;寺观的修立,许多闻名的寺庙和道观得以建成或是修缮;亭阁的树耸,滕王阁、浔阳楼等景观丰富了江西的文化内涵;书院的建造,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的出现对本地乃至整个中国书院文化的兴盛起到引领之力;驿道的开凿,大庾岭古道的通行使区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生活着被称为堪舆大师的杨筠松,他对风水理论的民间化有肇始之功,还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一、 城市建筑隋唐五代时期,江西境内重修或者扩

3、建了一批城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洪州城、江州城和虔州城。这些城市在规划、选址、交通、材质的选取、应急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洪州城:从治所到南都隋代,豫章郡更名为洪州,不久又废州为郡。唐武德五年统治者在洪州置总管府,八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年间称豫章郡,乾元年间又复洪州。唐代,南昌城几经修治:贞观十一年,城址西迁,并改土墙为砖墙。垂拱元年都督李景嘉将南门、皋门、昌门、松阳门等八座城门重新修缮,并将城东太湖圈入城中,复请吏部侍郎、会稽公徐浩书写城门之名。贞元十四年,观察使李巽复营治。当时的洪州“城有赘墉,横亘东西,盘护便地,甚曰无壮,瞻彼,亦特其门,崇未及雉,广不容轨。”1城垣与郡城极不相

4、称,显得隘仄,不利通行。其时“徭赋均调,法令修理,男女大小,祗承教化。”2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整修洪州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公掘平夷,垣修涂坏,撤规模,岩岩四扉。每五夜将旦,候吏云委,鼓鸣逢逢,訇然洞开。轩盖绝尘而并骛,军旅拥关而坌入,旗过优游,马不骈蹄,徘徊流览,胜气洋溢。”3“高开四门车马通”,城垣得以增扩后,车马军旅能顺畅出入。原先“崇未及雉,广不容轨”的窘困不复存在。城东南敌楼被整修为避暑楼。又于东湖的西城上建望江亭,南浦亭之东建临章亭,东湖边上建涵虚亭,城北的龙沙冈上建龙沙亭。龙沙自古即为胜地,每逢重阳佳节,士女云集,欢歌乐舞,十分热闹。孟浩然等人就有描写龙沙之诗存世。贞元十五年

5、,东湖建起洪恩桥,将湖分为东西两部,桥北称东湖,桥南称西湖,分隔后的东湖面积扩大,西湖南岸则建梅仙亭与孺子亭相峙,以纪念南昌县尉梅福。二亭坐落在湖区,柳树蔚然,故以“徐亭烟柳”闻世,名列“豫章十景”之中。顾况的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就表达了从东湖览望尽观美景的愉悦,“浴鲜积翠栖灵异,石洞花宫横半空。夜光潭上明星启,风雨坛边树如洗。水淹徐孺宅恒乾,绳坠洪崖井无底。主人载酒东湖阴,遥望西山三四岑。”4据文献载,洪州“屋居以茅竹为俗,人火之余烈,日久风竹戛自焚,小至百家,大至荡空。霖必江溢,燥必火作,水火夹攻,人无固志,倾摇懈怠,不为旬月生产计。”5城区狭窄,民房原多为竹木构架,茅草屋顶,且密集,极易起

6、火成灾。元和元年七月,洪州城大火,烧毁民舍一万七千余家。同时,城池临江而坐,一下大雨就会造成洪水泛滥,水火夹击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元和二年,韦丹拜洪州观察使。韦丹为官重实绩,任容州经略使时,即教民耕织,兴学校,止惰游,屯田无数,还扩城周十三里。他上任后首先对民房进行改造“公始至任,计口取俸,除去冗事,取公私钱,教人陶瓦,伐山取材,堆叠亿计。人能为屋,取官材瓦,免其半赋,徐责其直,自载酒食,以勉其劳,初若艰勤,日成月就,不二周岁,凡为瓦屋万四千间,楼四千二百间,县市营厩,名为栋宇,无不创为。”6韦丹召来工匠教其烧制砖瓦,把建筑用材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费用定价,不求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

7、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免除一半赋税,以后逐次地归还欠款;逃亡未归的,官府替他们盖房;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则给予他们钱财。韦丹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把竹木结构房改成砖瓦结构。不到两年就建砖瓦房一万四千余间,楼四千二百间。他还依据不同功能屋舍进行了分类。元和四年,韦丹又从其他方面着手修筑洪州城,首设南塘斗门,引湖入江,防止洪水威胁城区,引发水祸。然后广修通道,设南北长七里的长街。韦丹还多次组织民夫,疏浚沟渠,加筑长堤十二里,并遍植垂柳,为东湖增色。开陂塘六百,可灌溉良田一万顷,对农桑大有裨益:“派湖入江,节以斗门,以走暴涨。辟开广衢,南北七里,荡渫污壅,筑堤五尺,长十二里。堤成明年,江汉堤平。凿

8、六百陂塘,灌田一万顷,益劝桑苎,机织广狭,俗所未习,教劝成之。”7修好的新城比原灌婴城大一倍,而且显得整饬划一,布局极有章法:中央由南北主干道贯通,其它次要干道连接城门,官府衙署集中城西,市置于南北,左祖右社,其余干道两侧为民房。韦丹还增建敌楼,加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整座城市合乎规矩,功能齐备,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 有关韦丹对洪州城的改建,韩愈亦有纪录,只是某些细节略有出入:“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

9、暑湿则乘其高。别命置南北市营诸军。岁旱,种不入土,募人就工,厚与之直而给其食。业成,人不病饥。为长衢,南北夹两营,东西七里,人去渫污,气益苏。复作南昌县,徙厩于高地,因其废仓大屋,马以不连死。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8“居三年,于江西八州无遗便。”9洪州人认为韦丹比子产还优秀,对他感激涕零,咏歌不忘,有些老人常常会因为怀念他的恩惠而独自垂泪。后来韦丹再述旧职时,民众欢欣鼓舞,甚至缚贼出迎。南唐保太年间,周世宗柴荣南征,时元宗李璟战败,为求自保,割江北十四州求

10、和,并去帝号称国主,南唐实力由此大削。江北之地被割后,南唐都城金陵与敌地仅隔江而峙。李璟认为国都地处下游,不甚稳固,如果敌兵来犯则无法抵抗,而豫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10的地理位置符合他的据上流方能制根本的想法,因此,他不顾满朝反对,决定迁都南昌。“庚申岁始建王都,辛酉岁遂迁清跸。”11显德六年十一月,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定为南都,并相继营建长春殿、潜心堂。建隆二年2月,李璟率文武百官逆江而上,水陆并进,前往南昌,3月驶达滕王阁下。南昌大小官员前呼后拥,倾巢而出。李璟乘銮舆马过御道抵皇宫,整条路銮声不断,故称其为鸣銮路(相当于今中山路)。南唐皇城大体上位于今中山路东段,东至八一大

11、道西侧,西至东湖,南至中山路,北至上营坊,而今保育院的位置可能就是长春殿所在地。对于南都,记录甚少,诗人徐铉偶有片言,其诗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我持使节经韶石,君作闲游过武夷。两地山光成独赏,隔年乡思暗相知。洪厓坛上长岑寂,孺子亭前自别离。珍重分岐一杯酒,强加餐饭数吟诗。”12就描绘了他在南都遇旧识而惜别的场景。与金陵相比,洪州城显得逼仄,缺乏作为都城的恢宏大气,李璟及其臣属觉得不甚得意。但他仍立遗言,死后须葬西山。961年李璟去世,李煜携群臣迁返金陵。作了三个月国都的南昌被弃。乾德三年,李煜命林仁肇为南都留守兼南昌尹,皇宫遂成为留守衙门。至975年南唐被灭,南昌作为南都存留共

12、计17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春殿等建筑逐渐破败不堪,辛亥革命时更是被起义部队举火而焚,仅剩路名“皇殿侧”纪录着洪州曾作为帝都的辉煌。(二)江州城隋代,文帝于江州置寻阳县,大业年间又改江州为九江郡。唐武德四年复浔阳。乾元初,复江州。五代时,南唐改浔阳为德化县。“是州也,在荆之域,于浔之阳。江从岷山东注渤海,洪涛至是派分为九。”13“左挟彭蠡,右傍通川,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襟带上流,乃西江之重镇。”14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使九江在唐时已然成为江西一大都会,“是谓九江之府,实殷三楚之郊。”15开元年间,江州港逐渐转变成全国性港口,至天宝年间,江州人口29025户,估算近15万人。故符载叹曰:“浔阳古郡

13、也,地方千里,江涵九派,缗钱粟帛,动盈万数,加以四方士庶,旦夕环至,驾车乘舟,迭毂联墙。”16九江是众水汇集之地,“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17“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18长江、龙开河、鄱阳湖在九江交织出一片水网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九江城的建筑特色,其中庾亮楼、浔阳楼俯瞰大江,周围则鳞次栉比地遍布民居,秀美的湖水镶嵌在城中,如镜鉴一般闪耀光辉。资料记载,隋朝重筑的九江城后又遭毁坏。长庆元年,李渤调任江州刺史,他曾隐居庐山多年,对九江感情深厚,“每叹曰:茫茫旧壤,千载在目。观乎版筑,则灌婴之业,朗而存焉;披乎图牒,则温太真、庾元规之车尘,若可窥焉。”19他依故址对九江城进行了改造。

14、治城必治水,管仲曾言:“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人乃终身无患而孝慈焉。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20江州城南门外有一片广阔的水域,时称南门湖,周围十余里,面积千余亩,湖面过于宽大致使往来不便,而且年久淤塞,汛期泛滥,浸吞田舍。长庆二年李渤在湖心筑起长七百步的湖堤,方便了往来。还在堤上建斗门,便于灌溉和蓄水。李翶江州南湖堤铭并序记载:“截南陂,筑堤三千五百尺,高若干尺,广若干尺,以通四乡之路,畜水为湖,人得其赢。”21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李翱为此作记道“漭漭南陂,冬乹夏滮,九江涨潮,潜潜逆流,东南百民,城市所繇,水积既深,大波其滮,亦有舟航覆溺之,忧担拥迭路,车轫其舟,童婴涕堕,

15、老妇号愁。历古建兹,孰为氓筹,浚之之来,养民如身。乃筑长堤,拒江之濒。厚其钱佣,以饱饿人。南北东西,百里斫臻,莫不用力,千锤响振,虓讙相励,不督而勤。堤既成止,冈联突起,坚若石城。”22从此,南门湖一分为二:南湖和甘棠湖,成为城内名胜。李渤在江州前后仅两年,却政绩颇丰,为纪念他,江州民众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建筑,称甘棠湖作“李渤湖”,江堤为“李公堤”,斗门水闸为“思贤桥”。诗人许彬题李宾客庐山草堂:“难穷林下趣,坐使致君思。术业行当代,封章动谏垣。已明邪佞迹,几雪薜萝冤。报主深如此,忧民讵可诒。名将山共古,迹与谨俱存。为谢重来耆,何人更及门。”23一诗充分肯定了李渤的贡献。李渤的继任者也相继在

16、九江筑堤。大和三年,刺史韦珩在城东筑秋水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在城西修筑断洪堤,长堤建成坦坦大道,两旁广植杨槐,既便利来往,又美化城市。东、南、西三道大堤的护卫很好地解决了九江城的水患。975年,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传旨各郡一律停止抵抗,归顺宋廷,惟有江州指挥使胡则誓不降,率江州军民顽强抵抗。次年,曹翰率军破城后拆除城墙七尺,并对江州城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屠洗。(三)虔州城 虔州即今赣州,此地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键,岭峤咽喉。自古以来,江右有事,兵家之所必争。隋唐时名为虔州,亦称“虎头城”,治所在赣县,属江南西道。赣州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至义熙二年水毁,存在不足50年。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