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226086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n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作者:loveloves 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 浏览: 1272 人次 回复: 14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

2、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 m3 # m: F+ P- T, |3 U3 a9 y$ $ % E* | 规划目标- r9 L7 j0 e3 N; E3 R! H o1 U$ u0 C n* R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 非常适

3、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 K0 W3 a6 h6 ?# r, / 8 w( X, p+ Z, k( P9 c( 规划范围4 q- V+ * h2 T c: h+ QQ3 C Q H1 T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 Q3 z& R; O0 / 1 P, |5 ?% U7 T0 K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3 A* G2 x2 h. : - n4 _( Vw3 Z8 i3 市

4、域:全市辖个县、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万平方公里。9 m: A: A; _* N2 I n0 ; x X6 r- # E$ - B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平方公里。8 P9 W8 G$ u+ i+ c! m% y. C5 M v- x0 s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V8 . q& x3 E% G2 $ A* L7 t3 n) L; A! L7 p/ J6 B7 S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R- tA: z) y) T- % F, - p1 k( b3 H$ F6 k 近期(年):中心城区至年人口约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8 y% W7

5、 h |9 X- b& E+ r$ E- l: F: z7 i+ t4 E 远期(年):中心城区至年人口约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2 Q; L) C% b0 J% I# ! H1 S/ % T 远景(至年):中心城区至年人口约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E3 y1 D; , z4 wy6 G3 N$ |6 r, P4 Z6 h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 V# y8 y3 ! x5 D0 f0 F! F, . R4 * ( P7 问题与挑战Q Z! S/ : I3 B/ h4 E4 _1 . C8 d3 z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1 Z, B0 H3 P4 G- 7

6、J- F, K5 L 机遇与优势n8 v; k5 Sz3 D2 W; m( G# c; n1 Z( 0 H, 7 h6 q4 ()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2 |# 4 N4 H4 h# F5 L! x, K+ e|b* F ()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 J4 N( M0 b* P8 Q2 1 4 Y2 3 s# n$ _: e9 r* t! i ()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L D1 z& E% N# S7 l0 w: Z, 9 s+ D- P: B: i g2 U ()资源机遇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e2 D, dR* N( R( 3 u+ Z% 3 Q& v3 r0 2

7、 C: g 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充足的土地储备和坚定的信心及开发的心态。8 m U. s2 A p/ , ?* 3 i9 s c 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E1 U7 h: A8 p$ ( q- f# a& V4 p. ( n2 u0 q2 8 x$ d: l 跳出赣南,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做大中心城市,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协调区域关系,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中心职能;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重塑旅游名城形象,打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江南名城。 ( x. q3 y, F# F/ G- Y: B, Z7 z# %

8、?4 Y! , x$ l& g 目标是建设极具经济活力的中心城市、跨越省域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的山水城市。 9 n; J# J ?& ?, G) M3 S0 z3 5 _2 C, M& k 城市主要职能1 + W/ J$ L0 u, |. z3 L4 q8 + & Y# V 赣州的主要城市职能: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江西南部经济、文化、旅游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v6 2 Q, o2 u8 ! |- A. y H0 H+ t1 n&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3 | |2 T8 t7 S+ T( l1 B% l$ J& A$ Z2 i: bw3 T* p 市域

9、整合:“主、副、轴、片”的协调发展。一主:章贡区作为赣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挥其主中心的功能。二副:龙南县和瑞金市作为市域的“南大门”和“东大门”,分别接受来自于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经济辐射,形成赣州市域中两个重要的副中心。三轴: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构 筑市域东部和西部两条南北交通体系,建立一条联系两条顺应物流流向的东西轴向的大动脉,带动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三片:以章贡区为核心的小时经济圈,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将共同构筑未来赣州的小时经济圈;以瑞金市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区,包括会昌县、石城县和宁都县;

10、以龙南县为核心的南部经济区,包括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和安远县。多元布局: 瑞金、龙南副中心。“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已经成为赣州市的战略选择,为了整个市域的全面均衡发展,我们选择市域东部的瑞金和市域南部的龙南作为市域副中心来培育。x9 n# ( ) n0 V& t8 Y, |5 H: J& _7 - l& G/ _ 交通先行:“,”经济圈工程。- F- K2 y: O0 c- _8 O, o: K8 G% g) B9 r$ 市域交通框架的构建:赣粤、昆厦两条高速公路分别对应于赣州市域南北和东西两条发展轴,将有助于赣州市域发展轴的形成。该交通框架可概括为“,”工程,即:分钟车程覆盖经济区内部

11、,分钟车程覆盖各经济区中心城市,从中心城出发分钟覆盖整个市域。3 : Q4 O3 I( M7 L5 l0 s u. O5 x: c/ f- M1 X F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发展布局( j3 Y. 2 M8 X7 b7 _0 i+ o7 u/ L2 E8 f 准确的定位:()全国层面大经济圈边缘的次级中心城市;()泛珠三角层面主动承接辐射的枢纽城市;()赣粤闽湘边界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江西省域层面双星结构的核心城市。 : z5 + ; W9 v U- t) X7 4 y. m$ d6 o* x e% t$ C0 F/ p. |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Z- C( l+ M% & & S( e,

12、_4 Q! J?- Y+ w: V4 x ()用地选择分析4 9 X; H: q Y/ d# a9 I( V% b E! o# W% b 向东发展受铁路限制,不能跨越;向西发展受新机场的定位和西部山区限制;向北发展跨越贡江,山地窄小,没有发展余地;向南发展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形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 y& O: i7 D) l) T/ g2 y% g7 S2 N5 U 1 o- b& o8 m3 i1 o, p ()用地发展原则* c4 D) P. 9 G7 d4 H, w c0 ?! u) I t/ 北小延:北部可用地不多,适当在滨岸环境优美的地段开发高级度假村

13、等。9 R& D& & Q: N& C/ M0 T3 A $ Y# m 西调整:在保证机场用地的净空要求下,调整不合理的工业用地,重新整合组团。 # L( f! L8 G! d& ?7 v5 | L0 l$ X; b2 n# G 东理顺:因京九铁路的穿过,为物流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用地,城市发展应理顺周围土地的使用功能。 x% A% 4 x% x0 X3 T8 c8 S# W, f/ J( h 中优化: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优化旧城区和新建区的城市功能布局,使其起到核心区的作用。6 O) 0 I; M* p n& n Q) t- _4 A+ 0 T4 l* 9 b 南扩展: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环

14、境优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实现世纪创新的理想区域。 ; Fp! C% X- , p$ d+ o; a% 9 X. 4 S2 8 W ()布局模式5 M- w% Fs1 m | m& G) * uE, Q. D. Z( u* ?, V6 3 V- f 中心城市形态模式:由原来的团状发展模式变为轴向带型发展模式。避免摊大饼蔓延式发展,城市以良性轴向发展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未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一轴、三区、三带”的形态模式。 9 Kk Y+ T! C- T! : r) . R+ & W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一轴:中央城市金脊城市南北中轴线;三区:复兴区、核心区、创新区中心城区北、中、南三大特色;三带:滨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东部铁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西部空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 ) & z2 % A( s6 b& s0 L/ J: l2 $ U) A0 q2 m4 w D# K4 b 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