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22345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 地走”本文发表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作者:青海民族大学 2008 级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内容提要: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 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 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 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本文试总结前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 机杼声 虫鸣声 起兴 叹息 贴着地面 并排 助词作为

2、“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 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这首诗叙 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 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 的全部士族诗人。”1998 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花时四年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将花木兰 这一形象展示给了世界人民。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着海内外炎黄子孙。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将木兰诗收入。但遗憾的是,对 “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

3、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 兰诗的理解。本文试总结前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唧唧复唧唧”: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但遗憾的是,学界多年 来关于木兰诗“唧唧”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最终也没有得出一个定论。汉语小词典 : 唧唧:象声词。细碎的虫声。例如:蟋蟀唧唧地叫着。窃窃私语声。例如:唧 唧喳喳。叹息声。”1988年修订版新华字典:唧唧:象声词,形容虫叫或小声说话。” 反映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唧唧”一词的多重释义,也使一些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更何况,教材 由于适用时间、地点、版本等的不同,关于唧唧”一词的释疑更是五花八门。因此, 唧唧” 一词到底该如

4、何注解,越发显得云深不知处”了。以下将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1.机杼声翻开建国以来不同出版社的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都将唧唧”一词解释作机杼声”,或机 杼声。一说叹息声。 ”辞海(1979年版)也认为此处是织机声”。这样解释倒是省力 乍看似乎能让初中生好理解,细想之下却很容易发现问题:首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其中不闻机杼声”,可能有两种 解释:一是没有听到机杼声”,二是停机叹息,机杼声时断时续”。如果唧唧”理解作机杼 声”,无论按照上述哪种解释都自相矛盾。其次,从人物内心活动出发,作者意欲弱化织布声,强化叹息声,并以此表现木兰此时无心织布,进而暗示她忧患的深重。如

5、果唧唧”是机杼声的话,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再次,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 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2虫鸣声这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欧阳修秋声赋: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 此处唧唧是虫鸣声。或许受此启发,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撰文提出: 从翻译角度上来 看,句子更富诗情画意,译文:寂静的夜晚,远远近近地传来阵阵虫鸣,稀疏的织机声散落在沉 沉的暮色,木兰心思重重无心织布.辗转的人儿呀,听不到木兰弄梭的声音,只有那幽幽一叹, 似两把木棰,敲打难眠人儿的耳鼓 。既可以为木兰当户弄机杼搭建出一个极佳的周边环 境,展现出一幅极美的画图,又

6、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咂摸,提高其丰富联想与想象能 力从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出发进行课文教学,对材料释疑解惑,便于教师授课,便于学生 理解,于掌握知识事半而功倍。” 笔者对这位老师的认真负责态度深表敬意,但对上文为创造意境、方便教学而主观判断词义 的出发点不敢苟同。郭茂倩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句末小注:一作“促织何唧唧”。晋朝 崔豹古今注:“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窦忠文木兰诗 教学中的若干 问题指出: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 按力力 二字,历来作叹息 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 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 府民歌地驱乐歌辞: 恻恻力力,念君无极。 以后

7、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 编者将唧唧 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 ,是无根据的。 ”3.起兴手法,无具体意义,是表声的字。近些年又出现一种看法: 唧唧复唧唧”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以虫子的鸣叫” 与织布机织布时发出的声音”的相似性,引出木兰正在织布这一情态。石淮山关于木兰 诗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 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 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 的。 敕敕何力力 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 一样, 是表声的字。 ”众所周知,赋、比、兴”是诗经中常采用的表现手法, 比”为打比

8、方;兴”为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 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 啥他富咱们穷?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 ”等 等。可是,起兴手法除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上下文并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而 敕敕何力力”放在 特定的环境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之中、特定的人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之上,没 有什么具体意义”的说法未免显得有些无力;况且上文已经提到,“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 解。4.叹息声当我们无法确定古代文献中的词义时,可以在同时代或邻近时代的作品中寻找印证。唐朝著 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的句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9、唧唧。”张祜捉 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唧唧”都是“叹息声”。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 猗、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兹、赍 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 和咨古音尤其相近。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 不闻爹娘 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 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 惟闻”但闻” 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 ”综上所述,从翻译角度来看,木兰一

10、边织布,一边叹息”更符合逻辑;从情节结构设置上看, 强化叹息声”,还可以造成悬念,引起猜想。 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 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作者 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 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 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二、“双兔傍地走”谢榛四溟诗话:“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 之,未必能道此。”然而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傍地走”一词的解释却模棱两可,不免 遗憾。

11、1.“贴着地面跑”对于“傍地走”的解释,有的课本注释为“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商礼群的古代民歌一 百首也说: “傍地走”就是“紧贴着地面跑”。“傍”是贴着, “走”古义是跑。但“紧贴着地面” 怎么跑啊?于是有些教辅资料采取模棱两可的说法,只解释作“并排着跑”,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人把紧贴着地面广义地理解为贴近地面跑”: 把傍地走解为并排着跑,恐不确, 因为傍并无 并排义。傍的本义是靠近,贴近。说文: 傍,近也。例如:1)尔乃邑居隐赈,夹江傍山。(左思蜀都赋)2)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丘迟旦发鱼浦潭)3)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12、李颀古从军行)所谓双兔傍地走,即双兔贴着地面跑,傍正用贴近义。“傍可由本义引申出伴随、陪伴义。例如新书胎教: 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 四贤傍之。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辈。哥哥嫂 嫂相傍我,前后收拾自理会。此或为教材注傍地走为并排着跑之依据。其实,傍地走 之傍,与伴随义有别,不可等同视之。”上文关于“傍”的释义所言不虚,但这样一来,木兰诗原文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有的学生甚至发出疑问:兔子不在地上跑,难道还四脚腾空不成?2.古汉语“地”可以作助词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地”究竟应该作何解释。事实上,类似的句例在一些唐宋古典文学作品中 是常见的,例如:刘向说苑杂言篇

13、: 齐景公谓晏子曰: 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 意思是齐景公对晏子说: “我坐着,你们几位也坐着。 ”王建宫词: “一时跪拜霓裳彻, 立地阶前赐采衣。水浒四回: 女子留住鲁达,在楼上坐地。”坐地、“立地”都是坐 着”、 立着”的意思,尤其是在楼上坐地”一句更明显,既在楼上”,怎能又说坐在地面” 呢?换言之, 地”果真就是现代汉语中地面”的意思吗?或者说, 地”在古汉语中只有名词 这一种词性或释义吗?令人欣慰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注意。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页129)又: 后妻从床上卧地不起。(页130)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往往人前恰似痴,时时座地由如

14、醉。(页683)座地就是坐地食下文行亦愁,座亦愁(页697)可以证明。西厢记 第一本第一折: 山门下立地。王季思注: “地,助辞。立地,犹云立着也。墙头马上 第四折梅香白: 你这里离地,我家去也。词意同。按:近时的学者,以为地等于现在说 的时态助词着,然而并不能完全通得过去。如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且请伯伯里面坐 地。可见着和地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里暂付阙疑,只说是不及物动词后头的语助词。 解释地: 语助词,附着在立、地、卧等不及物动词后头。汉将王陵变: 二将勒在帐 西角头立地。(页38)舜子变: 舜子府(李法白水浒语词词典本例你看那行贩都在岸上坐地。(三八回)时迁来到庵前,便 钻入去看时,见里面一个老和尚,在那里坐地诵经。(九八回)旁例只得走过去,只见赵知 县在家坐地。(警世通言三六回)且说月娘和桂姐、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 大姐,都在后边上房明间内吃了饭,在穿廊下坐的。(金瓶梅五二回)等于坐了,坐 下。地,表示动作的视线,兼表趋向。或作坐的 。本例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七回)吴用就血泪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十九回)旁例你且坐地,等我去 问他。(西游记七四回)李瓶儿见潘姥姥过来,连忙让在炕上坐的。(金瓶梅三三 回)等于坐。地,不表示什么意义,只起垫音作用。本例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 坐地。(七回)望伯伯赎罪,且请去里面坐地。(二七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