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22149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龚氏独穴透灸术,看完这篇文章你才算学会了艾灸 “龚氏独穴透灸术”是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龚全心先生在逾三十年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形成的艾灸操作模式,是至简且效的养生强身祛病术。此术异于市面上其他所谓“以灸至皮肤发红为度”,“灸至嘴唇发红为度”,尤其与那些按时间计算灸量者,更是大相径庭。按时间计算灸量,是不负责任的敷衍灸法,不客气的说实属欺人之术。这些灸法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炁至病灶”的灸感!龚氏“独穴透灸”术是经临床无数次观察,反复验证形成的独特艾灸方法。是采用“独穴灸透”的艾灸方法施灸,强调在整个施灸过程中,根据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针对性的选择对应腧穴施灸,以“灸透”为标准

2、。所谓“独穴”灸,就是无论身体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仅取一穴即可。经临床证实“多穴耗炁”,“多穴乱炁”。故仅灸一穴足矣!正如医学集成所述,“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所谓“灸透”,就是每次施灸必须灸至受术者浑身微汗为度。达到“炁至病灶”,“开门逐寇”之目的即可。不可无汗,亦切勿大汗。无汗为“未透”,“未透”无功;大汗是“过透”,“过透”耗炁有罪。中医治病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激发人体自愈力”。老百姓都知道,人活的就是一口炁。所以中医有“凡治治炁”之说,因此,炁至病灶为要。炁的功能在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然而,炁又会随液脱失。比如大吐,大泻,大汗,失血

3、,甚至于声嘶力竭都会导致炁随液脱,故采取“独穴透灸”中病即止,切勿灸至大汗淋漓,以免耗炁。至于取穴,必须有的放矢,就要有针对性,不可随意取穴施灸。中医非常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不要只顾局部,要从全局考虑;不可以西医病名作为施治依据,要以中医症状为主要辩证依据设定施治原则和方案,一定要要因人而异。人疾病的形成,不外“阴阳失调”,“血炁不足”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和经络不通,以及日常动作不当使其脊柱失衡而已。相应来说,恢复健康状态的方法,简而言之,可以采取正脊和艾灸恢复失衡脊柱,激发人体自愈力,使其自我调适,改善人体内环境,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务必针对性的选取相应腧穴施灸,产生疏通经络,协调阴阳

4、,补益血炁的功效,以恢复人体健康状态。常用腧穴可选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膻中、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涌泉;肩髃、曲池、阳池、合谷。切记:仅取一穴即可!当然,喜欢繁琐哲学的人,不在此列。另外还可以针对性的配以药物施以脐灸。脐灸就是在肚脐施灸,亦称“神阙灸”。可以在肚脐眼里填入相应中药药粉再施灸,功效彰显无疑。艾灸注意事项:一、不主张采用艾灸盒、随身灸施灸。务必置于腧穴或患处皮肤之上“悬灸”!艾灸盒灸无异于取暖,悬灸才能产生“炁至病灶”的灸感。悬灸分为手持灸条灸或立式艾灸仪灸。二、龚氏艾灸调理,要求一定要在灸前先做全身柔筋正脊调理。柔筋正脊调理分别先后在背部华佗

5、夹脊,膀胱经;腹部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腿部胃经,胆经和膀胱经施以推拿术,尤其不能忽略腿部调理,俗语说得好“人未老腿先衰”。其目的是促进疏通全身经络,改善人体内环境。还要求在灸后自练传统的养生导引术“八段锦”,“易筋经”或“太极拳”等,其作用是巩固疗效和增强体质,维持健康稳态。再则,就是要求灸前和灸后必须喝水。针对不同体质选以红毛刺五加、北五味子为主的中药煮水喝。灸前喝以防上火,灸后喝以便排泄浊气。三、灸后切忌冒风触凉饮冷。四、艾灸任何穴位都不能感觉到烫,要以温热的感觉慢慢逐渐渗入体内。一旦感觉烫,皮肤就会自然收缩,这样就很难灸透。“灸”字是个合体字,上面的“久”既(jiu)示音又(久)表时

6、间之意,下面的“火”表示要有火热感,火能给我们热能。艾灸的好转反应1、灸后会有经络窜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是好的现象。2、灸完后感觉热能到会阴,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对卵巢功能效果显著,打通任脉。3、做艾灸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就像是练气功一样。这是非常好的现象。4、做完艾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5、做完艾灸后,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非常好的感觉。6、夏天要出大汗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特别是额头、手心、足心

7、要出热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体比较虚的人。7、寒感,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多灸。8、热感,腹腔发热到后腰往上走到百会,往下走到涌泉。经络通,效果好。9、沉感,是正常的,比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10、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这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除身体的浊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11、如果腹部或后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12、做艾灸的前几次没有什么感觉,只有点热,说明经络不通,身体比较寒。13、做艾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怎么热的那半身的经络不是很通。14、灸的过程中有出现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气的

8、现象,然后才出的热汗,说明体内寒气重。15、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颈灸,疗效就会很好了。16、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还有就是经络适应了,需要用猛火灸。17、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爱困):体质酸性,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在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18、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19、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20、做完艾灸后,脐部有出黄水的现象:这说明有妇科炎症或肠胃炎症。21、做完艾灸后下部

9、瘙痒、分泌物增加或有血块:妇科不好、月经不调,调整经期中,会出现短暂乱经。22、做完艾灸后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几次后即消失。23、做完艾灸后持续出汗:体内湿气重,艾为纯阳之火,能帮助排湿去寒。24、做完几次艾灸会感觉口渴?非常典型的上实下虚的症状,在做过几次后出现好转反应,感觉病情加重了,建议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间穿插做刮痧,拔罐。25、月经提前或推后:爱的作用最先走向的就是女性和男性的生殖系统,所以女性做艾灸月经3个月之内为调整期,月经可以提前或推后。26、出水泡,出红诊是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越是这种现象越要灸。27、脐下出水泡,是有妇科问题,水泡下还

10、有红点是有炎症。脐周出水泡是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附:脐灸用药脐灸用药分为粉剂,糊剂和膏剂。首先是避免导致发泡的中药,再则就是所用中药是气味芳香,具渗透力的中药和具有温热性的中药作为脐灸用药(具体用药属知识产权,恕不示人)脐灸药适应症广泛,涵盖内、外、妇、儿、伤以及五官科等各种常见病和久治难愈的慢性病,尤其疑难杂症。采用灸疗之理,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医家李梴在他的著作医学入门中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疗法具有双向的、温和的、良性积极的调节作用,对某些疾病疗效确切,当然,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也绝非神术,艾灸也不列外。因此,我倡

11、导食疗内调,必要时中药内服,再选取配合中医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正脊等外治方法尤其指导患者自练传统导引术,这样形成内外兼治,内外同治的医患互动的综合的立体的,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如现代化战争是多军种、多兵种的立体战术,比单军种、单兵种作战术更强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摧毁力快速结束战斗。龚氏灸法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必须具备坚实的中医基础功底,医门总决开篇就告诫:“这中医,卒难精,欲业斯道恒用心。医尤督帅无二样,病如寇盗不差争。脏腑经络即地道,诊是探马药为兵正如医学集成卷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良医用药必如诸葛将兵。嗟尔观书若观海,临证茫茫不知津,今将秘诀一言吐

12、,是病由来有三因:有六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内伤外感万病成,更有不内部外因,酒色饥饱劳役生。病变万端难名状,在此三因细查根,查得病根因何起,暴羸痼死病回春;不分标本一例治,杀人冥冥罪非轻”。所以必须花一定功夫好好读读中医经典,夯实基础,才可能随心所欲。 作者龚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