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2220488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解文本“矛盾” 探究人物心理 【案例一】1、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友乡情”这一板块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2、教学片断:师:通过刚才大家的自学讨论,你们是怎么理解 “孤帆” 这个词语的?生:“孤帆”就是指江面上只有一只帆船。师:哎呀,那我就觉得李白写的不对了。当时的长江可是交通要道,江上一定是船来船往,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只帆船呢?【评:教师通过背景介绍,

2、发现诗文中的矛盾之处,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矛盾。】生1:我觉得当时江上那么多船,可是李白只关心好友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生2: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别的船和他没有关系他也不关心。所以用了“孤帆”一词。生3:我认为因为李白心里关心好友孟浩然,所以眼中只有那一只帆船。师:同学们理解的多好啊,真是说到李白的心坎儿里去了。因为诗人心中想着好友,惦着好友,所以眼中尽是好友。从“孤帆”一词中你感受到诗人此时是什么心情吗?生1:诗人特别的舍不得好朋友离开。生2:诗人看着那只帆船,好像心也飞到了那只船上。因为他太想和好朋友在一起了。(学生沉默了)师:从“孤”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3:从“孤”这个字

3、,我想到了诗人觉得孟浩然孤孤单单的走了,身边没有好朋友的陪伴,一定很伤心。生4:我觉得李白还担心孟浩然孤孤单单的走,路上不安全。生5:他还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孟浩然了。生6:他还可能担心孟浩然去了扬州过的好不好。【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之处,让学生不仅更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化解了矛盾,而且感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人物的丰富情感。】师:你们简直就是心理分析专家!把李白的那份不舍,那份担心,那份牵挂都分析的十分透彻。来!让我们也带着这份不舍、担心与牵挂送送孟浩然吧!(齐读古诗后两句)【评:在解决这个矛盾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

4、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二】1、背景: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2、教学片段:师:文中说“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都要停下来调整搭石。我们来猜想一下他们会有哪些事要急着赶路?生1:他们上工要迟到了,所以急着赶路。生2:他们要赶火车,所以很急。生3:他们家有人钥匙忘带了,等着他回去开门。生4:他们家有人生病了,急着回

5、去看病人。生5:快下雨了,他没带雨伞,急着想快点回家。师:这么多着急的事啊!可是走搭石时遇上不平稳的搭石,他们是怎么做的?指生读文(指生上台动作表演)师设计调整搭石的环节:第五块搭石不稳,把手里的东西放回岸边找石块。这块石头太小了,那块石头太薄了,好,这块石头应该不错。小心点,站到第四块搭石上放下石块,踏上几个来回。好了,回到岸边拿起自己的东西,赶路吧。【评:通过教师设计,学生表演调整搭石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调整搭石时的耐心和细心。】(再指一名同学重复以上动作)师在旁边喊:上工要迟到了! (学生不为所动继续找搭石)师又喊道:不要管了,要去赶火车,火车要走了!(学生仍不为所动)师接着喊

6、:快下雨了,家里的衣服还没收。快回去吧!(学生仍在调整搭石)师采访学生:有这么多着急的事,你不着急吗?你为什么不走,要在这里调整搭石耗费时间呢?【评:通过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矛盾”,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感受人物品质。】生:我也着急啊,但我想到要是人们走在这块不平稳的搭石上会摔进水里的。师:你的心地真善良。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生1:我想到要是不把搭石调整好,其他人就有可能摔进水里,会感冒生病的。生2:我想到人们走到这块不平稳的搭石上,可能会崴到脚。会耽误许多事都做不成。生3:我想如果有别的地方的人来这里走搭石,发现这块搭石不平稳,也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评:教师让学生以角色扮演

7、的方式创设情境,深入人物内心。运用采访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心灵,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师:上工要迟到了,却没想到迟到,想到的是生接:别人。师:搭火车快要晚点了,却没想到晚点,想到的是生接:别人师:快下雨了,却没想到自己会淋雨,想到的是生接:别人师:看来同学们和这位调整搭石的老人一样,有一颗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评:教师重视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心灵对话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板书,读文。【评析】化解文本“矛盾”探究人物心理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8、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教师要深入文本细读,要细细体会重点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构建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1、走到文本语言背后,发现文本自身“矛盾”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是文本细读的常用方法。案例一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描写的“孤帆”一词与当时的生活背景不符,从而引发矛盾,进而探索李白的内心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感悟到了诗人对好友依依惜别之情。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教师的作用就是引

9、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揣摩作者的用意。2、发现文本与生活,人之常情的“矛盾”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之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中美丽的生命线。案例二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体验发现老人的矛盾举止,从中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悟到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阅读教学的精彩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敲打出隐藏文本言语背后的东西,这样才能生成精彩。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只有让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文本的生命,去点燃文本的灵性,深入文本细读,分析文本,思考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意义来,切实的实现课程目标,才能让精彩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