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212310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4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分科: 1、 古生物学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古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 古植物学 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 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 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小在10um(微米)以下。1um=1/1000mm 古生态学、痕迹化

2、石学、古生物矿物 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是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担负着为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 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 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 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 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2) 研究古地理、古气候;(3) 为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服务;(4) 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实际

3、资料和论据(5) 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灭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二、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 (一)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即1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但树枝石( 假化石)是硬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姜结人 黄土中的钙结核 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二)化石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 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 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 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充填作用 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 所填

4、充,变的致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2)置换作用 生物硬体原成分为地下水中矿物质所置换,如被Caco3、iO2 、黄铁矿等置换而称为钙化,硅化和黄铁矿化。例如:菊石 骨骼被地下水溶解,并被矿物质Caco3所充填,二种速度近等,并以分子形式置换,则其微细构造得以保存,否则无法保存。硅化木 树木被iO2置换,年轮、细胞清晰可见黄铁矿化的菊石也常见。(3)升馏作用 几丁质骨骼埋藏分解时,其中所含的氧、氢、氮等不稳定成分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例如:笔石、植物叶片等。(三)、化石保存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实体化石 又分为二种:微变实体 原生物的遗体没有明显变化,完整

5、保留下来。例如:抚顺煤田第三纪煤层琥珀中的昆虫化石;西伯利亚冻土带保存下来的猛犸象(25万年)变化实体 原来的生物遗体经过一定程度的石化作用(矿质充填、置换、升馏等作用),全部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大部分化石属此,珊瑚、双壳、腕足,脊椎骨骼等。、模铸化石它们不是实体化石本身,而是生物遗体在岩层或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又可分为四类:印痕化石:在松软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而生物体未被埋葬已销毁。如:叶子、水母等。印模化石:有壳硬体生物在围岩上印压所成的痕迹,又分为:外膜 外表印痕,反映外壳形态构造。内膜 壳内表面印痕,反映壳内面形态构造。 凹凸与实物相反核化石:常见于两壳、两瓣齐全的生物体

6、,分为两种:内核 贝体掩埋后,泥砂充填两壳之空腔,石化后其充填物形成内核,表面显示内模。外核 贝体被埋,两壳内无充填物,但壳体溶解后留下一个同形空间,再被外来物质充填,石化后形成外核,其外形与壳饰与原核体一致,但内部没有任何生物结构。铸型化石: 已形成了外模、内核后,壳体被溶化所成空间被其它物质所充填,石化形成铸形。大小和内外表面的构造与实体化石相似,但无壳质结构。 3、遗迹化石: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足迹,爬痕,潜穴,粪便,蛋化石等。4、化学化石:古生物被分解而成的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 意义: 探讨地史进程中生命的起源了解生物发展演变的历史 解决生物的自然分类(

7、亲缘关系) 划分和对比地层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有两类分类方法: 系统发生分类 (自然分类) 根据亲缘关系、演化体系划分的,科学合理。 形态分类(器官分类) 按形态特征和形态功能,以化石间形态的相似性而作的人为归类。例:又分为形态属 不同生物的相同部分按它们的形态相似归入同一属。如:古植物有一属叫石果 Carpolithus 所有古代植物种子均称石果,随研究程度深入,现在正在分化。还有器官属 据某植物单独保存的器官所建立之属,如鳞木,它的叶、茎、根、繁殖器官分列五属:鳞木 Lepidodendron (茎或枝) 鳞木叶 Lepidophyllum (叶,营养叶) 痕木(脐根座) St

8、igmaria (根) 鳞孢穗 Lepidostrobus (孢子束穗) 鳞孢叶 Lepidostrobophyllum (生殖叶)2、生物的主要分类(也适用于古生物)根据自养或他养分为两个界:动物界、植物界。界:最大的分类单位,界以下分类单位按大小顺序为: 门、 纲、 目、 科、 属、 种共性越来越小,亲缘关系越疏。辅助性过渡单位: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或分别合并几个主要单位而成超门、超纲、超目、超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学上物种的四个标准:(1)物种存在形式是种群,不是个体;(2)具共同的形态构造;(3)种群上有一定的空间;(4)种内间能交配繁殖,物种之间则为生殖隔离

9、。3、古生物的命名原则:(1)各级分类单位采用统一的学名,并以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命名;(2)属和属以上分类单元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例: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Lee(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字,姓名用正体字;(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2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环境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的存在;生物界不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二、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 温度、水深度、水压力、光照、水动力条件、底质性质、经纬度2化学因素 含盐

10、度(水)、含氧量、其它气体成分,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3生物因素 生物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合、对抗、竞争、食物营养依赖关系等三、生态系统与能量转换1生态系统:指一定范围的环境因素及其生物的综合。2能量转换:由下面三个环节组成: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3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4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围绕食物而发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叫食物链,又分为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四、环境类型(一)大陆环境1陆地环境:山,丘陵,平原,低地。2河流环境:各种水系 。3湖泊环境:

11、咸水湖,淡水湖,滨海泻湖, 沼泽。(二) 海洋环境1滨海区 高低潮线之间,又称潮间带 2浅海区 低潮线至水深200m左右地区3半深海区(水深2002000m)4深海区 2000 m以下包括水深2000 m以下的海区海底5远海区 离岸较远的海洋上层,主要是半深海、深海的水层,多为游泳生物、漂浮生物。五、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生活方式又称生态类型,主要指习性、行为,如摄食方式、居住类型、运动方式等。(珊瑚) (腕足) (腹足)(海胆) (船蛆)底栖生物: 固着、 躺卧、 爬移、 抱穴、 钻孔;游泳生物: 自游生物、运动器官发育、身体流线型;浮游生物: 随波逐流、身体微小、薄壳或骨骼不发育;水母六生

12、物的埋藏(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生活在同一环境,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群生物,它们互相适应,又相互伤害。2死亡群:各种原因死亡后尸体的堆积,不一定是同一个生物群。3埋藏群:死亡群经一定损失(风化破坏、搬运破碎、地下水溶解、动物吞食),被沉积物覆盖叫埋藏群。有原地、异地之别。4化石群:埋藏群上周围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变成化石群。 (二)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为了进行古生态研究,必须区分化石群是原地还是异地埋藏,主要标志为:1化石保存完整程度:细微构造、两壳闭合、破损等2个体排列情况:大小分选程度3壳的分散性:壳瓣比例4化石在岩层中的保存位置珊瑚生长方向 五房贝5今昔对比6保存化石的围岩性质,应与化石生态环境一

13、致。第二章 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分类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原生动物的特点1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是由单个细胞或由单细胞联合群体所组成的完整有机体。2具有类器官,可进行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如鞭毛、伪足、纤毛即是运动类器官。3个体微小,一般在250um以下,大的可达30-60mm。4一般不具硬壳,仅少数具骨骼或外壳。5生活环境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海水、淡水,也有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或土壤中。二、原生动物门的分类: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四个纲: 1鞭毛虫纲 具鞭毛,如眼虫2纤毛虫纲 具纤毛,如草履虫3肉足虫纲 具伪足,又分为若干亚纲,其中以有孔虫亚纲最重要4孢子虫纲 无运动细胞器,孢子繁殖,如单房孢子虫三、有孔虫亚纲1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2)壳形繁多。(3)多数海生,少数生活在泻湖、河口半咸水中,极个别生活淡水中。2有孔虫亚纲的分类目 壳壁部分 壳壁分层性,隔壁褶皱、旋脊 时代网足虫目 假几丁质、薄膜状 不分层 3现代串珠虫目 胶结壳 不分层 3现代内卷虫目 分泌钙质壳 不分或分层,可具假旋脊 OT蜓目 分泌钙质壳 分层,隔壁褶皱,具旋脊拟旋脊 CP小粟虫目 分泌钙质壳 不分层 C现代轮虫目 分泌钙质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