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2100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斯密的政策主张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密的政策主张教学设计八师第二高级中学 孙林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评价、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其评价、绝对成本说2、过程与方法: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联系必修经济生活的内容进行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的原因。教学重点:斯密的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教学难点:斯密的分工理论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教学媒体:PPT、黑板、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学生自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PPT:展示本节课教学

2、目标 专题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1.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个途径 2.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3.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评价 4.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其评价 5.斯密对国家职能的观点 6.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及其评价【合作探究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上面的探究材料,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省略)PPT:1.教材P7“探究问题1”提示:(1)导致该扣针厂人均一天生产多达4 800枚扣针的原因是分工。这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2)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

3、明和使用。(3)材料二体现了斯密的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的观点,即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PPT:1、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合作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下面的探究材料,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省略)2、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合作探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的探究材料,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省略)3.社会利益的实现:“看不见的手”PPT:小结: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v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v 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

4、,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同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v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v 另一方面要限制政府的作用。 (问题)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应限于几个方面?(学生)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三个方面.(教师小结)v 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简要评析: 科学性:认识到了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 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

5、的发展。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过渡)“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 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亚当.斯密,1776(教师)提倡自由贸易是斯密自由放任政策的重要内容 PPT: 表1-1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为8(120/15),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100/5);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

6、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PPT: 表1-2 国际分工后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PPT: 表1.3 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1.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各增加了10

7、0单位布的消费量。 (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教师)这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PPT:二、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1.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1)生产相同产品,各国的成本不

8、同各国有各国的优势。(2)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绝对成本学说的评价: (1)科学性 (2)片面性 (3)阶级性【合作探究4】材料一曾有人问斯密:“我怎样治理国家,才能富国裕民呢?”斯密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材料二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多国政府都采取了一致的降息措施,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拯救经济计划。世界范围的经济振兴会议不断召开,共同应对危机的呼声

9、此起彼伏。(1)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策主张。(2)评述这两种政策主张的影响。(学生活动)省略(教师小结)(1)材料一体现的是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材料二体现的是政府干预经济措施。(2)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敏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高度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金融危机。但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也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播下种子。 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 课堂总结:斯密从所谓的人的“利己”的本性

10、出发,认为分工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两大途径,而要扩大分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他在论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时,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板书设计:第二框:斯密的政策主张一、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斯密的分工理论、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国家的职能二、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绝对成本学说的评价课后作业:选择题1.(双选)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他认为增加公民财富的途径包括(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

11、、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贱买贵卖积累金银2.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 )A、社会分工的发展B、市场交换发展的程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3“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成熟、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的这段话( )A、强调的是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B、说明斯密重视分工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C、强调了分工对于增进国民财富的作用D、反映了他所处的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发展的要求4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必须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好的办法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快科技的进步 C

12、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5斯密认为,市场规模制约着分工,因此他主张(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规模 B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C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D分工决定交换6.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问题上,斯密认为( )A分工决定交换 B交换决定分工C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D分工产生交换7.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认为( ) A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B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C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D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8.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指( ) A无法被人看见的手 B社会规律 C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 D上帝之手课后反思: 1.因为是选修课,教学设计要力求简单明了;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要设置的问题、要渗透的考点进行选材,必要的时候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编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2.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尽量减少纯粹知识性的问题,一定要结合必修的相关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层次上由浅入深,做好知识和问题上的铺垫,才能帮助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最终的探究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