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14133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论文关键词:汉语价值观身份人格完善论文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汉语是汉民族身份的标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汉语学习是个人提高人文素养,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现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有这样一个论断:“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记录着各个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承载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也证明: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论的基础。古人对语言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的维系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2、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词。”因此“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成为春秋时代一种社会警醒意识。在各种与民族群体有关的人文社会现象中,只有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当代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德国语言学家威斯格贝尔对语言的民族性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群体来说,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个体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进入了民族语言流,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1由此可见,“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

3、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了。一、当前汉语的生存现状当前社会上的现象是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对英语的学习趋之若鹜。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汉语汉字的敬畏感,日常表达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这都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文化的西化、本国语言、文化的式微,导致学生母语水平不高,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许多青少年表现为行为失常,思维和逻辑混乱,语言粗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为只言片语的不入耳而大动干戈,造

4、成人际关系紧张,丧失了应有的礼仪风范,与我们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国人形象相去甚远。这些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主旨背道而驰。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语言的危机潜藏的是民族文明的危机。因此,要拯救那些粗鄙的心灵,只有用我们优雅的汉语和传统文化进行浸润,才能使大家成为明礼守信之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成效的构建。二、汉字的基础地位要学习汉语必须从学习和了解汉字开始。汉字是世界上蕴含最丰富的文字。汉字包含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人全部的智慧与思维。作家王蒙认为,“汉语,特别是汉字,讲求审美,讲求联想,讲求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植根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社

5、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她不仅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同时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其实,正是这方方正正的汉字,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伟岸,是在告诫我们方正做人,更何况,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至情至美的图画。汉字里有诗、有画,有情、有意,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比不了的。它的点画是那么灵动、飘逸、流畅和呼应,那二十几个字母无论如何书写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从方块字里可以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可以推本春秋,考信六艺。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须长幼,辨繁衍。”可以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由于汉字的结构匀称,形体优美,由此产生了一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能共同欣赏的艺术书法。书写文字

6、而成艺术,这在世界众多文字中,汉字是唯一膺此殊荣的。在我国,书画常为一家,书者能画,画者能书,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作文从来就有“字好一半文”之说;品人,自古就有“字如其人”、“字是人的招牌”的说法;做事做学问,历来就有“一字千金”之地位。汉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哲学、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由此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而又独立的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我们与古人通过共同的媒介文字,使得传统与现代顺利接榫,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三、汉语的诗兴与美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为世人所公认。瑞典着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汉语是

7、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所以,要想懂得书面汉语,尤其是高度优雅的汉语,你就必须使你的全部天赋心灵和大脑,灵魂和智慧的发展齐头并进。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

8、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3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使四方志归附得益于此。读古文常有庙堂之高远、宿星之郎烁之感,此即汉文化的神圣的大一统精神。儒家的经典着作,如论语、诗经、易经、春秋等,是汉语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典范,表达之简约、精微、深奥是所有西方文字语言难以企及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文言语言,仿写文言语言,能够丰富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品情感。很多文言作品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崇高的理想、展现美好的情操,这些正是读者取

9、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要提高个人人文涵养,就要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文学。文学的阅读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美好的愉悦感和宁静、充实的诗意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沟通、传递人生经验,从而最终提高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养,改变其精神气质,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和价值.四、汉语是汉民族身分的标记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美国人约翰?布鲁克斯在格调一书中精辟地总结了人的言谈在揭露我们的成长秘密:“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哲学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危言警告:“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像说话一样需要谨慎小心,因为没有一种活动比说话更频繁、更普遍,甚至我们的成败输赢都取决于此。”我们中国的先人也含

10、蓄地告诉我们:“听其言,知其人。”通常人们能从交谈中了解你的思想脉络和个人修养,不论你有多大的成就,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教育有多高,你的言谈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故事,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你的形象。4语言还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及其记录的重要条件。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国者和文化巨匠都极其热爱自己的母语。但丁对意大利语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以至于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屠格涅夫有一段着名的散文诗,是专门写俄语的:啊,俄语!在国外流浪奔波的日子里,在令人不安地忧郁地注视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才是我的支持,才是我心灵的慰藉。语言的民族性一览无遗。语言文字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身份认同

11、的问题,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及其掌握世界的方式。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符号,而且还是文化身份及国格的体现。2006年7月,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回答一位记者的提问时说,“我可以用英语回答您的问题,但这是在俄罗斯联邦,所以,我要用俄语作答?”他的行为彰显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身份,更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1976年,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台上,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用汉语,而不是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他那令人尊敬的母语情怀和民族文化身份不仅感动了华人,也感动了世界。五、汉语学习是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的根本圣哲先师孔子说:“在教育过程中,是以诗进行情感教育,以礼进行是非教育,以乐完

12、善人的品性。”学校通过教人以诗文,唤醒和激发人心中那活泼的情感,使之服从道德行为法则。我们的现代教育,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子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而且还要能够促使现代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发现人们自身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自身的发展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推崇的人,成为一个聪慧的人。语言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以说,人们学习的绝大多数知识是以汉语形式进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汉语是人们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个驾驭不了母语的

13、人,也很难在其他学科上有突出的成就。语言从直观上看是交流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汉语掌握不好,即便你能学好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即使你能够听得懂对方的意思,也不能用准确、生动、高雅的汉语表述出来,仍然做不好翻译。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汉语基础差,思维就不清晰,不够精微,人就缺乏智慧,也很难学好外语。语言的精髓是文化,是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在文化层面上缺乏自信或过于自信,都不能好好地与人家交流。所以说学好外语的前提是学好汉语。对有志于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莘莘学子,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母语文化的根基作基础,跨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将成为一句空话。正如着名学者金开诚所言:“优秀传统文化对社

14、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还在于它特有的语言渗透力,这种渗透力主要来自凝结在我们民族语言上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任何思维经验不通过社会历史的传播都不会具有文化的意义,而无论是横向的展布与纵向的传承都离不开民族语言。”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的主体,孔孟的许多言论早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灵的土壤,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思维经验,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经验所形成的语言渗透力,直至今天也未被更为高深的理论所取代。对其顽强的道德生命力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汉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5、,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个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涵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任何想要成为某个领域杰出的专家或优秀的人才,那么就必须学好母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和充分的了解。结束语汉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标志。对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汉语学习和教育的基本任务,又因为母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母语教育必然肩负着神圣的文化使命。重视汉语应当首先从提高全民族对母语的认识做起,应该认识到汉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源、文化之基,失去了母语无异于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强调学好母语的重要性,反对并纠正各种轻视、排斥以至亵渎母语的行为,切实恢复并保持汉语的崇高地位,在全体国民中形成热爱母语、尊重母语、使用母语的良好风气。参考文献: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2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7.3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6.5加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