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140819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

2、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难点

3、: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4、(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拜访古桥,朗读体验(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

5、为设计意图导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拜访古桥,朗读体验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

6、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山中访友山野水野 动物野 人野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