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136021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感知讲中体验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中感知 “讲”中体验 “演”中升华坐井观天课例【主题阐述】“坐井观天”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学生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本课总的教学设想是:依托读演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以读为主、以演为主、学生为主、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放手试读,初读到位;鼓动激励,抒发情感;角色体验,精读品味;迁移运用,形成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明白寓意。【教学设计】一

2、、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复习生字词语,积累语言。2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3 、情感目标:结合实际,体会青蛙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错误。培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大家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根据学生的理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

3、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1)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2)知道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位置。 (3)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2、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

4、)教师简笔画水井的形状。 (2)学生在水井上贴出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并口述贴图的理由。 (3)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三)品读精思,感悟体验。 1、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2、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第二次对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含

5、义,并练习说话,(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田野等)。并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4)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5)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6)指导朗读。 3、学习青蛙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青蛙笑了说:“ ”。小鸟也笑了说:“ ”。 (2)小组探究。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充分挖掘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

6、感悟了寓意)。 (3)指导朗读。 (四)思维拓展,创造想象。 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并戴上头饰表演。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 ,于是对小鸟说:“ ”。小鸟说:“ ”。(五)总结全文,领悟寓意。1、学习了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

7、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13、坐井观天青 蛙小 鸟天有多大?无边无际(飞了一百多里)井口大(天天坐在井里)五、作业设计:拓展延伸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说一说。学了寓言后,你明白了什么,想说什么,选择喜欢的方式交流。2、画一画、写一写。假如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大家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课堂实录片段】片段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青蛙和小鸟这次为什么事情而争论?青蛙是怎样说的?生:它们为天的大小而争

8、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师:什么叫“大话”?谁能联系实际说一说。生:吹牛的话叫大话,像“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就是大话。生:夸口的话,如“我不学什么都会”也是大话。师:课文的“大话”指什么?青蛙为什么说“大话”?生:课文中的“大话”指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师:青蛙为什么说“大话”?生:而青蛙不相信,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什么意思?生:是说天非常小,只有井口那么大。师:小鸟是怎样认为的?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师:天,“无边无际”是什么样?”生:“无边无际”就是没有边,大得很。生:“无边无际”就是非常

9、大,看不到边。师: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无边无际呢?生:草原辽阔,可以说无边无际。生:大海很宽,可以说无边无际。师:谁能用“无边无际”说句话?生:骏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奔跑。生:海鸥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飞翔。师: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谈谈自己对青蛙与小鸟对话的理解。生:因为青蛙每天都呆在井底,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生:因为小鸟每天都呆在天空中飞,所以知道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注重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不把教师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知的不知要多多少倍。)片段二(思维拓展,创造想象)师:大家看投影,(

10、活动投影,青蛙跳出井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见天无边无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同桌分别配戴头饰,分角色练习对话。生:(青蛙)哇!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对不起小鸟,是我弄错了。生:(小鸟)没关系,你能知道错就改我真为你高兴。生:(青蛙)咦,这天怎么和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小鸟,你说对了,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那!生:(小鸟)朋友,这回你知道了把!坐在井口看天,只看到那么一点点是不对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五十个学生就有五十只青蛙和五十只小鸟。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让学生们“我口表我意”。)【教学反思】一、精彩之处。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

11、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2、注重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在回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带着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的东西比我直接告知的不知要多多少倍。3、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

12、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学生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接受了。二、遗憾之处。为了遵循“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于是在课堂上我摒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的朗读方法,哪儿必须得读重音,哪儿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朗读。本以为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只有那些优秀的学生和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其他学生

13、要么是声音大如雷,要么是平淡如流水,朗读效果不佳。这时,我开始犯难了: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课后我认真思考,原来失误有二:其一,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三维对话”,省略成了“二维对话”。没有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只是一味的追求场面的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男生读完,女生读;甲读完了,乙来读让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探究,怎样读才好,怎样的语气才正确。其二,我错误的理解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句话。无论学生怎样读,我都不加以否定,似乎没有了对与错,优与劣、美与丑之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也不例外。童心本该呵护,但不能以牺牲真理为代价。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品词析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才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取得好的朗读效果。并且,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标。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语文新课程标准3、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二年级 上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