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135902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党员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发窝乡委员会书记 杨云彬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依法治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管党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员集中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成功经验,又要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和把握长效机制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科学化、长期化、规范化水平。谨结合发窝党建工作的实践,就建立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谈点粗浅见解。一、发窝乡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状况、经验建立健全保持

2、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工作目标,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和完善制度为核心内容,建立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统揽全局,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一)发窝乡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状况 乡党委根据农村党员队伍、村级组织和领导班子的状况,建立了以下基本制度体系。1、党员学习教育制度体系。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3、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教育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认真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干考核制度、党员学习和汇报交流制度等。2、党员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监督制度,例如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话教育制度、思想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费收缴制度等,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3、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从扩大联系服务范围、改进联系服务方式、丰富联系服务内容、增强联系服务实效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形成一套党员联系

4、群众、服务群众、代表民意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党员联系群众、反映民意制度,在农村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4、长效机制建设督查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取得成果,长效机制形成之后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都需要进行考核和督导。为此,需要建立落实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制。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目标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有效机制。(二)取得的经验1、强化了广大党员建立长效机制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遵守和落实规章制度的自觉性。2、增强了党员的服务

5、意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多做利民事、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惑,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3、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组织保障。使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的本领,提高统筹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提高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的本领,提高干净干事、拒腐防变的本领,为持之以恒地落实好长效机制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发窝乡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一)发窝乡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特点1、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的特点。党员的先进性既是现实的,又是发展的;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

6、具体的,又是历史的;是现实与发展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历史与具体的统一。2、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的特点。在构建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注重总结和借鉴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在继承好传统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善于提高,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3、坚持系统科学与简便管用相统一的特点。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必须有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保证,党内的制度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与党的根本大法党章相一致。4坚持

7、制度建设与贯彻执行相统一的特点。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权力特殊可以置身于制度之外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带头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二)发窝乡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足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进一步强化党的制度建设的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乡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和落实中存在着以下不足。1、从整体情况看,虽然各方面都涉及,有一定的覆盖面,但系统性而言还不够完善,一些制度的建立其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不够,有的互不配套,系统性不强。2、一般规定原则性强,具体规定不实不细,缺乏针对性。个别制度的制定突出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但在

8、解决问题的具体规定和措施上不够全面,操作过程中随意性大。3、各种制度存在形式不一。有的是以文件形式规定的,有的是以制度形式规定的,还有的是在日常工作中约定俗成的制度。制度形式多样,不集中、不简约,不利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贯彻落实。4、制度落实不力,缺乏督促检查,机制运行不明显。一些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形多实少,主观意志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工作制度较多,但是创新力度不够,缺乏时代性。三、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对策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建立好党员的长效管理机制。对于广大农村党组织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工作。1、强化三项管理,切实履行党员职责

9、一是强化岗位管理。对农村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农村不同类型的党员给予设置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科技示范、文明创建、脱贫致富等工作岗位,并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党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专长,在农村党组织中有位有为;二是强化能级管理。在结合党员设岗定责的前提下,对党员实行能级管理,将党员按其岗位和职责,分为胜任和不胜任,将党员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确定格次的重要依据。党员民主评议实行“四评一公开”,即群众评、党员评、村民代表评、党员自评、结果公开,使党员对岗位工作忠于职守、自我约束、相互监督;三是强化“底线”管理。对农村党员而言,对自觉履

10、行党员义务、坚守岗位职责提出基本要求,并将此要求作为党员管理的“底线”,对于不能做到“底线”基本要求的党员,党组织将对其给予确定为不合格党员,并按处置不合党员的相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置。2、培育四种意识,保持党员政治本色。党员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言行进行具体体现,党员的言行是由党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实现的。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必须培育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作为党员,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敢于牺牲、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顾全大局,胸怀全局,要从新时期发展大局出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员的行为一切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个大局,以小我顾全大我,摒弃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私利观念和

11、意识;二是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多做利民事、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惑,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发展意识。要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不断地去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四是创新意识。创新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是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员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应做到“三个适应一个强化”。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相适应;与农村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更新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适

12、应;强化自身的党性修养。3、当好五种角色,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带头干事谋发展,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导航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大力抓好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带头自律树形象,当好反对邪教和维护党章的“守门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旗帜鲜明的反对邪教非法组织活动,带头廉洁自律,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章;三是带头遵纪守法,当好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的“治安员”。要积极学法普法,带头遵纪守法,协助村“两委”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四是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当好农村科学技术、信息的“传递员”。要经常性学科技,带动农民用科技,帮助农民科学致富,为农民提供各种科技信息;五是带头学习党的政策和法规,当好党的优惠政策“宣传员”。要经常学政策、学法律,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党对农业、农村、农民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