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135171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一老师谈辅行诀.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志一老师谈辅行诀(2009-12-03 22:53:25)转载标签: 杂谈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1、来源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4米左右,宽30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502-960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辅行诀既

2、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知道。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把有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2、编排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

3、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话是对全篇而言,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实际载方60首。3、构成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见解(隐居曰),第二部分为引用的素问语录(可在素问中找到出处),第三部分摘取的汤液经法的诸方。最珍贵的是汤液经法的诸方条文,采用原文照录的方式,保存了久已失传的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窥见汤液经法的行文样式,为研究伤寒学派学术渊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就是经方的渊源。从

4、辅行诀当中诸方条文以及伤寒论的经方条文的行文可看出,汤液经法的行文和伤寒论比较类似,基本上是一方一条,由方名主治方药煎服法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反正伤寒论博采众方博采汤液经法也主要是原文照录。辅行诀最宝贵的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其在制方理论中的地位犹如六经辨证在临床理论中的地位,可谓株连双臂。千百年来,中医在内经基础理论和伤寒临床理论异彩纷呈,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使中医方剂难免带有了较多的经验成分,对方剂的评判也更多地依赖于疗效,很少能揭示出组方原理的所以然,这里我们不论时方,很少见到对经方的组成原理说得很透彻。常常说经方很好,达到了最佳化的组合,但是不能了解组合怎么来的,依据

5、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这个所以然很重要。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所以中医时常偏离主航道而不自知,以致中医有渐渐衰微之意,现在研究他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对此多作思考,也就是我们学习中医学习经典,也要尽可能的探究其所以然。4、理论体系中医里存在不同理论体系,后汉书艺文志分得很清楚,黄帝外经,黄帝内经,经方派,养生,祝由等,本书属于经方这一派系,并不是说他和内经学术体系没有联系,否认经方和内经紧密联系的观点在日本很流行,认为伤寒论源出于经方体系,和内经没多大关系,国内胡希恕的弟子冯世伦也持此看法,老师认为经方理论和内经理论紧密联系,辅行诀和伤寒论同属于经方体系的。辅行诀理论体系和伤寒论的六经

6、辨证体系有显著的不同,和中藏经比较接近,以脏腑虚实为辨证枢机。中藏经这本书来历不明,倾向认为是后世托名华佗所做,通过比较中藏经伤寒论辅行诀这三本书所引用的经方就是汤液经法中的方,老师认为中藏经不是伪书,可能不出于华佗之手,是华佗学术思想直接或间接的记录。因为辅行诀为学道者而作,论述比较简单,仅仅论及五脏,中藏经是职业医生华佗的理论实践汇集,不仅论及六腑而且涉及病种比较广泛。辅行诀“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他从汤液经法中选取的方剂不多,中藏经确认的伤寒论中也有的方剂大概10-20首,更多的方剂是华佗创制或总结得药房,因为我们已经无法见到汤液经这本书,从那三本书所记方剂来看,中藏经有他们没有的汤液经

7、法的方剂。这样说还是有依据的就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三者同出于汤液经法,各自进行了理论加工和升华。伤寒论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总结发展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而辅行诀和中藏经则采用了脏腑虚实辨证。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研究方法有异,所以这三本书各有特色。辅行诀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伤寒论要俭朴的多,具有道家医学的特色。中藏经更强调具体实用,对理论的探究不如伤寒论,在理论水准上伤寒论要高于辅行诀和中藏经。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上面谈到的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

8、题,可理解为我们学习这本书的导论。二、五脏病证的总论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陶弘景说:凡进修内视之道的人,想健康长寿,必须先去掉疾病。治病是学道的基础,准备工作。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时令病急性病,按照五脏补泻法令用药,达到脏器平和就可以了,因为辅行诀面对的对象是学道

9、之人,这些人的疾病不会复杂,不会多,因而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也相对地简单,就是脏腑虚实。如果不能使脏气平和,则五脏之精气不能协调运转,元阴元阳不能守住一,六气(脏气)不能和化,不能进入真正的内视之道。对修道的人来说,服药祛病,虽然是小事,也是初学要越过的阶段。各种杂病,服药汗吐下后,病虽然没有了,但是精气被夺,修道要守真一入真景,所以道家对精比中医对精更重视。导致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假如精气被夺,五脏虚疲的状况不能扭转恢复有可能转变为损证,这里对虚证和损证进行了区分,虚证指五脏的疲惫,损证指脏气虚损到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可能生死转侧。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

10、焉。这是五脏病证的总论,通过这个总论我们对陶弘景思想方法,这个医学著作的目的对象,以及中医生理的基本理论,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大体了解了。 三、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辅行诀的标题和伤寒论的标题类似,有病证方,可对应伤寒论的病证治,这里没有脉,它很少提到脉法。为什么称为“病证文”,这个文是

11、有来源的。肝虚则恐,实则怒。对肝脏病分为虚实,以虚实辨证,脏虚脏实会出现很多病证,辅行诀强调了脏之志,肝虚则恐,恐为肾之志,为什么肝虚则恐,水生木,肝虚肾气不得运化,所以肝虚则恐。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与“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类似。陶云:肝德(肝脏的

12、功能特点)在散。故经(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为藏气法时论的话),适其性而衰之也(为陶弘景的原话)。四、对肝脏病证辅行诀的表述方式: 1、进行简明的概括和判定(肝虚则恐,实则怒)。 2、肝病病证表现及治法。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也为总括,比“肝虚则恐,实则怒”层次低范围小。接下来为虚实,虚则肝实称为邪在肝,对邪在肝论述了病证和针刺方法。 3、对用药方法的论述,也分为两部分:概括(肝德在散);用药物调节方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是论述五脏病证的基本体例。 再下面是五脏虚实的补泻汤,这些方仍然是汤液经法中的方,根据行文组方煎煮法等判定的。 肝病分虚实,治疗

13、肝病虚实的方就有泻汤和补汤,泻汤补汤都有大小,泻汤有泻汤的法度,补汤有补汤的法度,关于辅行诀的方剂组成的原理以后结合汤液经法图做详细介绍。凡是小泻汤都是三味,大泻汤都是六味,小补汤都是四味,大补汤都是七味,也就是说经方对药味有一规之定,药量也有一定之规,煎药的溶剂的量也有一定的数,煎取多少,服用多少都有定数,也就是说经方的配制制方原理都合于数。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志一老师谈辅行诀二(2009-12-03 22:58:20)转载标签: 杂谈 五、病证体系汤液经法的病证体系和伤寒论的有很大区别,学习辅行诀这本书是为我们深入学习伤寒杂病论服务或者说做一些必须要有的探讨,

14、对辅行诀里所用的病证体系,辅行诀的编排本身显示的很清楚:五脏体系和外感病证,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一致。只是伤寒杂病论和辅行诀所用的辩证体系差异很大,病证体系大的两方面基本一致,进一步的细化区别很大,总的来说辅行诀的病证体系比较简略,伤寒论要复杂的多。 1、五脏病证 五脏病证分:五脏虚实,五脏劳损,还包含五脏救治方,误治后所用的药方。 五脏虚实病证是辅行诀的基本构架,也是辅行诀的副标题脏腑用药法要主要所指。用病证而不是辨证没有做深入的探究,另一方面整部辅行诀讨论的重心是法要,就是简编,所以称为病证体系。五脏虚实所讨论的和我们中医其他医籍后世所称的五脏辨证类似,只是对五脏的病证分类比较简略,就是分了虚

15、实两类,而虚实是五脏病证中最核心的内容,因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五脏功能状态的好坏就在于藏精气藏的怎么样,藏的好就是脏气平和,就是“服药数剂必使藏气平和”。藏得不好,就表现为虚实两端,藏精不足就是虚,藏精精气不正就是实,实不是藏得多了,而是精气的结构紊乱了,不正常了,邪气盛则实,正气不足了。正与邪是相对立的,虚和实与正和邪不完全对应,虚和实不仅指量的变化,虚指量的不足,实强调的是精气不正,也就是精气有些歪了,不正就是邪。所谓脏实就是脏气不正了,不正就容易郁积,就成实了。这就是五脏藏精气不正常的两种情形,它含钠他所涉及的问题。五脏虚实是从五脏藏精气而不泄提出的,五脏藏精气不正常表现为虚和实,所以以五脏虚实作为病证判断的基础也是完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