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13501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尔的有关计算整理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1、掌握反应物中一种过量的计算。 2、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3、通过化学计算,训练解题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一)重点:关于过量问题的计算(二)难点 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讲解: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课本例题:8mol H2与6mol O2充分反应,求生成水的质量。此题给出了在化学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量,计算时应以哪种为标准呢?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不同解法:解法1:2H2+O2 2H2 1 2 6mol n(H2O)n(H2O)= =12mol,m(H2O)=n(H2O)M(H2O)=12mol18g/mol=216g。答:可生成216g水。解法2:2H2+O2 2H2O

2、2 2 8mol n(H2O)n(H2O)= =8mol。m(H2O)= n(H2O)M(H2O)=8mol18g/mol=144g。答:可生成144g水。上述两种解法,结果各不相同,至少有一种结果错误的,对于解法1,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根据题意,H2的物质的量为8mol,可知反应物中H2的质量为16g,而上述计算所得216g H2O中H的质量为24g(即 ),明显大于题中所给反应物H2的质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见,本题中O2是过量的,不应以过量的O2的量来计算生成物H2O的量,而应以H2的量来计算。所以,当两种反应物的量都给出时,就必须考虑谁过量的问题,并以不过量的物质为依据进行计算。如果

3、直接采用解法2所示的方法也有不妥之处,就是没有确定或难以确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那么,对于过量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化学计算呢?实际上,广义地讲,任何化学计算都涉及到过量问题,都必须以完全反应的物质为依据进行计算,如通常说的“一定量的物质X和过量的Y充分反应”这就明示了Y过量,应以X为依据进行化学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量都给出时,就必须亲自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或哪种反应物完全反应。再用不过量的那种反应物的量来进行计算,如上例的正确解法如下:解:设恰好跟8mol H2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为x。2H2 + O2 2H2O2 1 2 8mol x n(H2O)x= =4mol,题目给出的反应物O2为6mol

4、,所以O2是过量的,应以H2的量来计算。n(H2O)= =8mol,m(H2O)=n(H2O)M(H2O)=8mol18g/mol=144g。答:可生成144g水。问题讨论 量计算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过量计算通常分为两大步:a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判断时要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根据两种已知物质的数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判断,所以这一步又可以分为设定未知数、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判断三个小步骤。正确判断哪种物质过量是计算的关键。b根据不过量(完全反应的)物质的数量进行计算,计算时仍要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通过比例关系求出最终结果。 么情况下需考虑过量问题?a题目给了两种反应物的量需考虑过量问题。b题目给出了

5、一种反应物的量和一种生成物的量,需考虑过量问题(使所给反应物完全消耗掉)。c如果原题中某反应物的量以字母代替,则很多时候要通过分段讨论,进行计算。d如果原题给出的是两种反应物的总量,一般要通过极端假设法,进行讨论并计算。 样判断反应物中哪一种过量?判断过量物质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最基本的方法:a设未知数法。基本思路是设一反应物A的量为未知数x,由另一种反应物B的量为已知量求出x。将x值与题中所给出的反应物A的量比较大小,若计算的x值比题中给出的量小,表明另一种反应物B完全反应;若计算出来的x值大于题中给出的已知量,表明反应物A完全反应。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

6、法。如:将1.62g铝粉放入30mL 2.5mol/L的稀硫酸中,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多少升?解:n(Al)= =0.06mol,n(H2SO4)=2.5mol/L0.03L=0.075mol,设0.06mol Al可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x,生成H2的体积为y。2Al + 3 H2SO4=Al2(SO4)3+3H22mol 3mol 322.4L0.06mol x yx= =0.09mol0.075mol。Al过量,应以H2SO4的量进行计算。y= =1.68L 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1.68L。b比值比较法。基本思路是写出化学方程式,在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化学关系量,在化学关系量的

7、下面列出题目中给出的反应物的已知量,将各反应物的化学关系量与已知量相比,求比值。比较两个比值的大小,比值小者,该反应物过量。该方法形式简单,为许多学生所采用。只是要注意理解过程,培养思维。如:把3.0g NaI固体溶于水,通入标准状况下Cl2 0.28L,充分反应后生成I2多少克?解:n(NaI)= =0.020mol,n(Cl2)= =0.0125mol,2NaI + Cl2 = 2NaCl+I2210.020mol 0.0125mol ,0.28L Cl2过量,以NaI的量进行计算。2NaI + Cl2 = 2NaCl+I22mol 254g0.020mol m(I2)m(I2)= =2.

8、54g。 答:生成I2 2.54g。问题拓展 段讨论法:在化学计算中,当已知两种反应物的用量,且其中一种或两种以字母或其他代数符号给出时,往往需要根据数量的变化,分段讨论哪一种物质过量,并根据不过量的物质进行计算。如:1.0 L H2S气体和a L空气混合后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都同(20 1.01105Pa),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为多少。(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定空气中N2和O2的体积比为41,其他成分可忽略不计)分析】已知反应前气体总体积为(1.0+a)L,其中O2为a/5 L,求反应后气体总体积V,所以关键是要求出反应过程中体积的变化量,由于空气体积为

9、a L是一个变量,所以必须根据化学方程式讨论当a L空气不过量和过量时的两种情况。为直观起见,我们用数轴帮助分析。解:可能发生的反应为:2H2S+O2=2S+2H2O V减 2 1 31.0L a/5 L (?)S+O2=SO2 V 11 0由于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分析体积变化只需以式为依据,当H2S跟O2体积比为21时,反应恰好按式进行,此时有: ,a=2.5 以数轴表示a的范围:讨论:当0A2.5时,反应按式进行,O2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有:1 L=3V减,V减= = aL,所以:V=(1.0+a)L aL=(1.0+ a)L。当a2.5时,反应按式进行,H2S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

10、有:21.0L=3V减,V减= =1.5L,所以:V=(1.0+a)L1.5L=(a-0.5)L。答:当0A2.5时,V=(1.0+ a)L;当a2.5时,V=(a-0.5)L。说明:分段讨论法的关键是如何分段,以数轴帮助分析可以使分析过程简洁明了。计算时要以不过量的物质(即完全反应的物质)的数量进行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数量均以代数符号给出时,则以两种量之比为依据,分段讨论并计算。 端假设法:若只知两种反应物A、B的总量和反应过程中的某一相关数量,则无法直接判断哪一种物质过量。对此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分别分析当反应物全为A,全为B,A、B以一定的比例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情况,再根据相关数量进行判

11、断。如:18.4g NaOH和NaHCO3的混合物固本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约为250,经充分反应后,排放气体、冷却、称量,得固体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分析】在密闭容器中加热NaOH和NaHCO3的混合物时,可能发生的反应有:NaOH+NaHCO3 Na2CO3+H2O 2NaHCO3 Na2CO3+CO2+H2O CO2+2NaOH Na2CO3+ H2O 由于式+式=式,所以假定其化学反应过程为NaOH和NaHCO3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进行反应,当NaHCO3过量时,考虑NaHCO3分解的情况。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如何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由于已知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

12、量,所以要从质量之差进行分析,只要弄清楚以下三种极端情况时的差量,就比较容易判断了:若固体全为NaOH时,固体不反应,即质量不为。 固体全为NaHCO3时,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量最大,为18.4g62/168 =6.79g。当n(NaOH)n(NaHCO3)=11,固体质量减少18.4g18/(40+84) =2.67g。而实际质量减少18.4g-16.6g=1.8g,因为01.8g2.67g,所以相当于反应按式进行,NaOH过量。解: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2NaHCO3 Na2CO3+CO2+H2O m减 284 44 1862当固体全为NaOH时,加热后质量不变;当固体全为NaHCO3时,反应后质量减少量最多;固体混合时中n(NaOH)n(NaHCO3)=11时,设反应后质量减少为x,则依据化学方程式有:12418.4=18x, x=2.67g。实际质量减少18.4g-16.6g=1.8gn2 Bn1=n2 Cn141 D= 12【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