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133169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题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蕴涵的哲理是 ()A规律是客观,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沉盘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句表明()A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任何事物都只是相对静止的D静止的事物

2、是不可能存在的4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生态灾难。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不择手段对大自然过度索取,造成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物种减少等生态灾难,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这启示我们()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们要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C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D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5“一箭多星”是未来火箭发展的趋势。一枚火箭能够搭乘多位“乘客”,并能按照乘客要求准时把“乘客”送到指定“目的地”。这说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制约客观规律B创造性思维决定事物的发展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D人们能够创造和改造自

3、然规律6.2010年10月1日晚,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嫦娥二号”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拍下一些地球的照片,拍一些月球的照片,使我们网友看到在卫星飞行过程当中看月、看地球是什么样子。材料体现了()A意识只能用文字来记录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D人类思维转化成了物质财富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了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们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8.人们之所以怕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亡会使人失去人间的种种

4、快乐和幸福,因此古代的人们为了让死者在死后能继续享有人间的快乐和幸福,就埋入大量的陪葬品。又因为现实中的种种假丑恶和不如意,人们又创造出了天堂和地狱。这说明()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错误意识来源于头脑中的想象9.“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A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B梦境可能是神的启示C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D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102010年9月30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

5、通过了广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创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办法的这一要求,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意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A B C D11. (2011长春质检)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的唯一特性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物质的固有属性A. B. C. D. 1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事

6、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A. B. C. D. 13. 下列选项中与“两岸青山相对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哲学寓意相同的是()A.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B.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C. 坐地日行八万里,顺天遥看一千河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A. 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B. 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15. (2011汕头质检)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

7、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 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A. B. C. D. 16. (2011沈阳质检)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

8、. 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7. 近年来,“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模式”等成了国际流行词。流行词的变化发展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这表明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A. B. C. D. 1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9. 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

9、所熟悉。这说明()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A. B. C. D. 20. (2011广州模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认识具有无限性A. B. C. D. 21、恩格斯认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10、()A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2、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 ()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23、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

11、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4、“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体现以下哲理 ()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A B C D2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世界的物质性C自然界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6、2011年2月18日,50名旅居巴西、意大利、

12、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福建明溪籍华裔青少年回到故乡明溪学习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明溪营活动。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动中有静 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27、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在1978年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10年8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

13、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 B. C. D. 28、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造福于人类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9、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30、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A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B遗传与变异 C水往低处流 D中学生守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3132题。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否认了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