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126003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本课是对本单元的总结,是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升华,有利于学生透过史实认识本质,深刻理解一场改革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教学中通过分析图片和文字材料、探究问题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

3、,但对该事件的深层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深入学习和整体把握方面会遇到不小的困难。经过高一的学习,高二文科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了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分析材料、分组讨论、历史比较、观点争辩等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4、;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分析材料,观点争辩: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5、,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依据:只有理解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才能深刻把握改革措施,才能理解孝文帝改革在整个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深远影响。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依据:整个问题有一定的抽象性,也直接涉及到孝

6、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教法】情境创设、探究主题法、史料研习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辩论【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无数。展示材料: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这是变法带来的结果啊)。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教师: 我们不禁要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究竟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上面的观点是否正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意图】

7、呈现史学界研究观点的冲突和共鸣,将观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多元视角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学习新课】【教学活动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下面我们先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明确本课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3、理解民族融合的作用。4、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教学意图】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和方向,点明学习的主旨和价值。教师:首先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大家看本课的三个小标题: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合作探究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请研读下列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南梁大臣陈庆

8、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 洛阳伽蓝记卷二问题设计:1、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学生讨论、归纳: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2、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实施;农业生产力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碎土工具);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均田制使农民得到土地,租调制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劳动对象的扩展(水利兴修、荒地开垦);科学技术(畜牧业经验、齐民要术

9、);民族融合的推动; 黄河流域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重视:兴修水利、铸造钱币等。教师: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大家观看视频,归纳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分组讨论每一项措施的影响。【合作探究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措 施影 响文 化伦理道德政治制度问题设计:结合视频和课文第二目内容,归纳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分组讨论每一项措施的影响。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填写表格:措 施影 响文 化尊儒崇经,兴办太学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

10、稳定伦理道德恢复汉族礼乐制度用封建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政治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直接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来加强统治,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教师: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合作探究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请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汉人胡食画像砖 孝文帝出行图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问题设计: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

11、族出现什么现象?你是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 学生讨论、归纳:现象: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各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教师:以上我们详细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作用。那么这些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

12、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通过学习,你们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意图】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丰富真实的史料基础上,为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多则材料以及相对应的探究问题,通过生生、师生相互交流,思维互补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为最终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作好铺垫。通过史料研读和阐释,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可以收到提高学习

13、效益的结果;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感知鲜活的赋有生命力的历史;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随之带来的快乐。【教学活动3】争鸣辩论,体验历史展题设计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孝文帝改革,把北魏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历史功绩是主要的。还有学者认为:孝文帝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全班学生辩论,教师指导: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

14、,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作出最合理解释是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提供观点不同的材料,采用辩论的方式,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学会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力,自觉牢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4】拓展延伸,能力提高教师:前面我们还学习了一次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的改革,是商鞅变法。下面我们对两次改革进行

15、对比分析。(2012年 山东卷第35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3)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学生讨论、归纳:答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3)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措施全面得力,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