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119661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游蚕的王国主题实践活动济南市玉函小学六年级指导老师 于峰(课件)四月的一天,班里的同学带来了几只蚕,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非常好奇地观察起来。这时,于老师走了过来,并很有兴致的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同学们见状,立即把老师团团围住,兴奋地把蚕展示给老师看,还不住地问:“于老师,蚕为什么只能吃桑叶?它还吃别的食物吗?”“蚕宝宝能在树上长大吗?”“蚕是怎么吐丝结茧的?”还没等老师开口,(课件)班里的小机灵曹旺就抢着说:“于老师,你先别告诉我们,现在学校里正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周,这些问题我们想自己研究,行吗?”“行啊!遇到难题我随叫随到!”有了于老师的大力支持,“蚕宝宝”乐园的研究小组就正式成

2、立了。大家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和最感兴趣的问题。经过一阵激烈地讨论,最终确立了三个子课题并推选出了课题组长。(课件)一、曹旺负责:子课题一:蚕的喂养二、周浩负责:子课题二:蚕的生长环境三、周源源负责:子课题三:蚕的历史与文化在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制订了课题实施计划,开启了我们的漫游蚕王国之旅的大门。下面就由各课题组将我们整个研究活动过程及收获给领导,老师汇报一下!第一课题汇报主题:蚕的喂养首先由我代表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蚕的喂养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活动过程。为了养好蚕,我们首先制作养蚕箱,并在组内展示,评出蚕宝宝的最佳“安乐窝”。(课件) 然后各显神通,寻找桑叶,解决蚕的生计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蚕

3、,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亲自养了蚕。(课件),还在班里给他安了家-观察角。为了弄清蚕身体的结构,我们纷纷查资料寻找答案,将查来的图片贴在观察区的墙上。为便于更清楚的观察蚕,于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放大镜。我们还发现了蚕宝宝身上的月亮纹、星状纹、尾尖等。(课件)我再也不会把蚕宝宝头后的眼状纹误认为眼了,对这些蚕,我们可以说是视若珍宝,爱护有加。只要一有空,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有的观察蚕的外形特征,为它拍照、画素描;有的把蚕放在手里,研究它是怎样爬行的;还有的拿起尺来给蚕量身长并且定期交流喂蚕养蚕日记。组里的小诗人武志豪还给蚕编了首儿歌。我来给大家朗诵:“宝宝白,白宝宝,吃树叶,活到老,自己造间小房子,躲在

4、里面睡大觉!”(课件)通过自己亲自喂养蚕宝宝,我们摸索出了如何喂蚕(课件):每天要喂四次,分别为:早晨7:00,中午12:00,下午5:00,晚上9:00,各次喂叶量以上一次吃剩叶为依据,喂蚕时剩叶多则少喂些,吃得很光则多喂些,晚上一餐因时间长要喂白天1.5餐的叶量。养蚕过程中我干了一件大蠢事。我见蚕宝宝们只吃桑叶,心想:我们人都要喝水,蚕宝宝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在桑叶上洒了水,没想到,等我放学回家,好几条蚕宝宝都死了。我问了奶奶才知道,原来蚕是不能吃有水的桑叶的。(课件)以前,在我们家附近就有桑树,现在桑叶不好找,不知道还能喂什么或在哪里找到桑叶,面对困难,该怎么办呢?我们请教了于老师,在

5、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社区的刘爷爷。(课件)刘爷爷是老一辈的养蚕能手,我们采访他才知道-“蚕可以不吃桑叶”。刘爷爷告诉我们:原来:蚕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遗传的作用,逐渐养成了这种食性;只要含有桑叶气味的食物,蚕都有可能吃,也不影响最后的吐丝结茧。通过网络我还了解到蚕除了吃桑叶外还吃拓叶、榆叶、莴笋的叶子等二十多种。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来辨别桑叶的气味的,如果破坏了这些器官(如在蚕的触角上涂上一点胶水),那么,蚕就无法辨别桑叶的气味,也就能吃其他植物的叶了。这可是我们亲自做实验验证过的呢!(课件)第二课题汇报主题:蚕的生长我们组的成员专门研究的就是蚕的生长。为了了解蚕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我们先上

6、网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后认为做对比试验得出的结论或许更有说服力。(课件)有噪音对蚕宝宝生长的影响、蚂蚁叮咬实验研究、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不吃桑叶,吃别的食物会不会结茧、蚕吃含有水的桑叶会不会死、刺激性环境对蚕宝宝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课件)我们知道了他们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要干净、卫生、不能有污染,小蚕呼吸量少,气体交换容易,对二氧化碳抵抗力较强,要做好门窗关闭工作:但是大蚕对高温多湿闷热的抵抗力弱。大蚕食量大,体内水分多而散发困难,容易引起体温升高,加上排泄物多,对二氧化碳抵抗力弱,要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温多湿闷热的环境。 喂养蚕宝宝的桑叶也要求很干净,不能有水,现在很多桑叶上都有农

7、药残余,这对蚕的生长很不利。通过喂养蚕宝宝,我们明白了蚕的生长过程。卵-幼虫-蛹-成虫。(课件)(蚕卵开始孵化,小蚕就破卵壳而出。气温较低时,孵化会延迟。 幼虫是刚孵出的小蚕。蚁蚕一出壳就会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暂停吃食,进入眠期。经1天左右,蜕去一层皮后又开始吃桑叶。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有4次眠期,蜕4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5龄蚕再吃7天左右的桑叶,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作茧。 )经过观察,我们总结了蚕的吐丝和结茧时期的特点:(课件)1.蜕皮过后,蚕变得不爱吃桑叶了,身体也会变短一些,同时,体色会变黄,呈现透明状,皮肤紧绷,可能是要开始吐丝结茧了,这时要为它们准备

8、小格子,以便结茧。2.蚕喜欢在角落吐丝结茧。3.发现蚕即将吐丝,最好在饲养盒里用纸板格成许多方格,让蚕能在格子里吐丝。4.蚕会先在角落里固定自己的位子,然后再将自己包起来。5.茧经过半天后就成型,再过一天,就看不到中间的蚕了,大约两天后,蚕茧就完成了我还了解的是蚕为什么要眠,通过网络我的了解是蚕的身体长大,而它的表皮却不能跟着长大,当它的生长受到表皮的限制后,就要眠;有的蚕要眠四次,有的要眠五次。第三课题汇报主题蚕的历史与文化我们组的收获也很多啊我们确定了研究主题=蚕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还选择了班主任魏老师作我们的指导老师,因为魏老师计算机能力特别高,可以指导我们上网搜集资料。魏老师为了方便我

9、们研究,特意在班级电脑的桌面上为同学们链接了有关蚕知识的网站,(课件)将它点击后,就会出现蚕的主页,这里有许多蚕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问题点击后就可以浏览、查阅了。大约距今1800万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桑树一类的植物了。地球上有许多昆虫寄生在桑树上生活,有的吃树根,有的吃树叶,有的吃树芽,有的吃叶片。蚕就是吃叶片的一种昆虫。 我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桑蚕起源于中国。你们看,我今天还带来一件和蚕有关的物品。(出示真丝衣物),请学生用手感觉其爽滑柔软且带有几分凉意。这么美的丝绸都是用蚕吐出的丝织成的。如果从历史上全国丝绸生产发展的大势来说,隋唐及以前一

10、直以黄河流域为重点,至宋代形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元代江南丝绸生产的地位日渐突出,到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蚕桑丝织生产最盛的地区。(课件)公元前 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 之称。中国丝绸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课件)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田园杂记诗中,描述苏州一带农村蚕事,“三月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尤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说明蚕户认真饲养,蚕期避免邻居往来,防止蚕病传染,俗称“忌人”。 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

11、、洁白的丝,因此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课件:)我还知道有一种养蚕风俗叫“蚕猫辟鼠”。 所谓“蚕猫”,是一种象征物。养蚕农家最恨老鼠咬蚕种纸和蚕茧,世代传承着一种用蚕猫避鼠患的习俗。蚕妇们不仅将蚕猫作为避鼠物,而且也作为一种观赏的传统工艺品。、每逢清明前后,蚕妇们都要到杭州半山娘娘庙烧“蚕香”,在香市上购买泥塑彩绘蚕猫回去放在蚕房里,或馈赠亲友。从蚕卵的孵化到蚕的结茧,再到出茧羽化成虫,一共要几十天的时间,几十天对于成人来说可能不算长,但对于我们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更何况在这几十天里,我们还要每天对蚕进行饲养、观察、记

12、录,在照顾蚕宝成长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我们每个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合作交流,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课件)有的写了小论文,有的写了观察日记,有的出了知识小报,还有的捧来了自己养的蚕结的茧,别提有多兴奋了。其中的一篇日记我是这样写的(课件)一个多月的实践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蚕宝宝”乐园小组的活动并没有就次结束,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蚕一样要经过变态的?还有哪些动物是从卵孵化出来的?一个蚕茧是一根丝结成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现代科技是不是可以让蚕和茧变得五颜六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一个人。为了使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收获能共享,我们特地在学校学生BLOG中建立了养蚕专题网站,将同学们的养蚕情况向大家做介绍,学生在这儿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蚕的知识,可以在线讨论有关蚕的问题,录入养蚕的情况,查看别人的成果。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会了 多元化地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还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会了蚕的饲养方法,让我们的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那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课件)其实“给我们一片天地,就能大展身手”,让我们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探索、去创新、去实践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