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211890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摘要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 ,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长,人类生存的优良空间不断缩小 。提出:扩大宣传,转变观念 , 搞好调研;制定政策 ,依法制灾 ;教育奠基 , 培养人才 ;面向世界 , 扩大开放 ,通力合伙等措施 。核心词:人类活动;生态活动;自然灾害绪论在地球几亿年的演变中,自从有了人类的发展,便以人为主体产生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这两种概念1。诚然,自然灾害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天灾即自然因素,如异常的气象、水文 条件,地质运动等,这是不可

2、避免的客观事实;二是人祸即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破坏了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人祸是可以避免的。多项研究表白,人类活动在引起自然灾害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它可以导致天气变化异常,物质循环受阻,地质构造不稳定,水文状况低劣,从而引起所谓的“天灾”,其实这种天灾的背后,人祸是幕后操纵者,是因素的主线所在。在现实生活、生产中,人类人口增长失控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环境还以人类的则是强度和种类不断增长变化的多种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毁坏资源和财富,危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构成了复杂的自反馈巨系统,同步这

3、个系统又是与地球自身的运动和天文环境因子密切有关的开放系统。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一环运作不善,就会导致不良的连锁反映。 如今,国内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广、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海洋、洪水、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大类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在 世 纪50、6年代平均每年达到300一0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为400一50亿元,80年代末期已增至年损失600亿元以上,9年代初增至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1 0 0亿元以上。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在不断加重,带来的

4、损失也在加剧。那么追溯灾害发生的本源,对的理解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从而采用对的的措施减免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自然灾害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和地貌灾害。在中国的多种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气象灾害,约占自然灾害总损失7%0%;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约占因灾害而死亡总人数的5 ;灾害损失率增长最快的是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因 人为作用而诱发的自然灾害中以地质灾害严重,据记录,约有50 %的地质灾害与 人为活动有关3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的每一次活动

5、都会对生态环境导致 或多或少的影响2。随着人口的增长,物质需求量不断扩大,经济的不断发,人类向 自然界的索取,甚至是掠夺式的搜刮已越来越多,而为自然所做的有益修复则远远落后于开发。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物越来越多,而治理的步伐。大大地落后于环境的毁坏,人类对大自然的有力改造越来越多,而产生的效果却是弊不小于利。人类正在变化着自然界的收支平衡,并且变化的趋势是支不小于收,自然的承载力正在不断地下降,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这种变化影响到地表与大 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和微量气体的互换过程,变化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和水循环,并通过大气、植被和土壤之间的互相作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长远的 影响

6、。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重要表目前如下3个方面:3.1人类对多种资源无节制的索取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草场过渡放牧,可引起氧气的减少,导致空气成分的变化;可使降水减少,气候灾害增多;可使地 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并导致土地沙化、地表形态变化、生物资源减少等一系列悲观后果。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不断发展。煤和水是自然界的共生资源,采煤必然要影响和破坏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诱发地 震塌陷与裂缝等,破坏或变化了煤系地层及其各个含水岩组和涉及地下水、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导致地表变形,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 枯竭水环境污染、干早以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灾害性生态环境

7、变化3)。对矿山的过度开发且措施不当,弃土弃石,加速水土流失,增长了河流泥沙量,引起洪水。3.人类使生态环境成了“垃圾收购站” 具活动估计,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的 化学物质的数量己相称于火山活动和岩石风化过程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 数倍乃至上百倍。所有这些物质进人地球物质循环,打破了地质时期建立的元素化学平衡,变化了原有的地球化学循环,形成新的地球化学过程。由于高耗能工业等地方工业和乡镇公司的布局不合理,“三废”排放量增大,解决率低,致使生态 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有的废石乱堆乱倒,大多排江河,阻塞河道和水库,导致洪水 漫垮坝。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致使农作物和土壤受害。有害气体变化和破坏了空气环境,导

8、致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和酸雨的发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遭受不同限度的污染,使土壤构造和性状生重要变化,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大减少。此外,都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使水体环境污染,水体 营养成分超量,加之温室效应的增进作用,导致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海洋的“赤潮”。3.3人类工程活动仗上态环境旧新月异” 人类对地下水、油、气的提取和注人,导致深处水动力条件和静水条件的变化。地下矿产资源的采掘,地表静压负荷和动力负荷的产生,导致地应力状态的变化和重新分派,从而诱发了地面形变、地 震、地裂缝、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据记录,有60 %一7 0%的崩、滑、流与人为作用有关。开矿弃渣、淘挖黄金、开路

9、弃石、扩建住宅和坡地开荒加剧了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开田弃田,破坏植被,导致沙漠化与水土流 失加剧。兴修水库、水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大片农田房屋被毁。盲目围湖造田,任意侵占河道、毁堤填河,加之泥沙淤积,导致湖泊、水库、河流调蓄功能减少,加速水旱灾害的发生。海水养殖,特别是网箱养殖盲目发展,是导致赤潮泛滥的一种因素。都市不透水地面的增多也是增长洪水的因素。农业、草业、林业物种单一化,系统抗干扰性差,致使虫灾、传染病发生。生态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是形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步,自然灾害特别是大灾害的发生,势必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有些生态环境恶化自身就是一种自然灾害,如水土流

10、失、地面沉降、干早、沙漠化等;一种生态环境恶化可以引起多种灾,同步一种灾变也也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灾害具有连锁性,一种灾害可以引起两种或更多灾害的发生;灾变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时滞性和突发性的双重属性,并且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中生态环境恶化是一种量的积累,并且这一积累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灾害的发生则是质的奔腾,会瞬时间铺天盖地发动袭击,生态环境 恶化孕育着自然灾害发生是一种必然的成果,为灾变提供了条件。多种灾害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严重并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会给植被、土地、河流带来沉重的破坏。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薄层化、加剧土地资源破坏、加剧河道泥沙淤积等,导致降水和地

11、下水、地表水之间的不平衡;陆地沙漠化使土地资源丧失、土地质量下降、生物生产减少、毁坏多种建设工程及生产设施、污染生态环境;海洋沙漠化(人为作用下海洋生产力退化过程)不仅使海洋生产力下降,更 为严重的是它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海洋运动和海气作用而扩大,使海洋空气、海洋沉积和海洋生物发生异常;地面沉降使河流泄洪不畅、导致洪涝灾害,或者在沉 降中心河道变浅,甚至形成“悬河” ,使建筑物地基失稳、下沉,使地下管道变形、破裂而危及地下工程;干旱灾害加速了森林的消失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土层 疏松、土质退化、河流断流、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洪水灾害导致水土流失、毁坏农田、土壤盐渍化、河流水系破坏、水环境

12、污染等:雪灾使草场、农田被破坏,牲口死亡;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农田的损坏极大,使良田为砂砾覆盖,成为不毛之地,使岩石破碎、松散,水土流失加重,同步给水利设施、工程设施带来巨大损失病虫害使植被惨遭破坏,减少生物生产量以及植被的生态功能;鼠害不仅毁坏了作物,挖掘活动破坏了表土和植被,引起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台风、咫风、龙卷风、暴雨、风暴潮、寒潮与冷冻冰雹会使灾区农田、草场遭受致命的袭击;赤潮形成后,少数藻类的爆发性异常增殖,会导致海水PH值升高,粘 稠度增大,变化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构造,因藻类大量吸取水中的氧气,导致这层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当藻类过度密集 而死亡腐解时,又会导致海域

13、大面积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引起鱼贝类生物死亡。协调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对策在人类活动、生态环 境和自然灾害的互动网中,只有人类活动是可以按我们的意识目的去调节,是积极积极的因素,其他两者都是被动的,也是无法被人的意识直接去支配,只有通过人进行一系列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才被影响被改善4。因此,我们在改善生 态环境、减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人的作用.只有人类进行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削弱有增进作用时,才会使这两者同步向良性发展和转化。人类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和保护,合理开发运用国土资源,调节工农业生产内部构造的布局,增强抗御多种

14、灾害的能力,用生态学观点指引抗 灾,减少灾害损失。 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或施行工程时,采用“四同步”政策,即:规划、设计、评价、建设要同步进行,实事求是地做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衡量工程及人类其他活动的利弊,拟定可行后再投人建设,保证生态环境的 良性发展;建立减灾工作系统,兴建减灾工程和防灾的利一技工程,设立自然灾 害的监测台站),特别是对自然灾害多发区更要加大力度,以最大限度地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尊重自然规律,对恶化的生态环境予以修复改善。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灾害的主线措施;搞好农田建设,保土保水;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开展自然灾害管理的科学研究,加强自然灾害信息解决技术研究与信息管 理,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伙与协作,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达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目的5。参照文献1马宗晋,高庆华环境与自然灾害J 地球, 99(2):17-17.2刘先银中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J.国土绿化,5(5):40-40.张艳军,陈敏,冯江.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J 中国环境管理, (1):30.4马宗晋 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六)提高减灾效益,用科学观 念指引各领域的减灾工作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 10():1-4.5邓美德 论中国灾害教育J 都市与减灾,(5):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