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11848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威海市南山小学 教学教研 课堂在线 文章正文今天是: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3 更新时间:2009-6-12 【字体:小 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2、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具学具

2、: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相交与平行 1、(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上节课我们借这幅画面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并画出了一张大桥的设计图,谁愿意把你画的图拿上来展示一下?(一生展示下图并说出画图的顺序:先画两条直线表示桥面,再画两条竖线表示柱梁,最后画几条斜线表示拉索) 2、由桥面的画法引入相交 师:是不是任意画两条直线就能表示桥面呢? 师:(出示反例)看屏幕,想一想,用这样的两条直线表示桥面行吗? 生:如果这样,桥面越来越窄,到窄的地方来不及刹车容易追尾。 生:宽窄不一样,如果有两辆车从宽的地方进去,到窄的地方就容易撞车,会发生交通堵塞。 师:如果把这

3、两条直线延长,它们会怎样? 生:会越来越窄。 生:两条线会形成一个锐角,这是一个死角,车子就开不了。 生:会连在一起。 师:您能上来画一画吗?一生上台把两条直线延长两条直线连(交叉)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线直线相交,相连(交叉)的这一点叫做交点。(板书:相交) 3、小组交流理解互相平 这两条线相交行吗?(不行)那应该怎么样,才行啊? 生:应该是直直的两条线。 生:两条线应该画成平行的。 生: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宽度一样。 4、结合学生互动与交流总结互相平行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互相平行)

4、师:互相平行是什么意思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两条直线之间的宽窄是一样的。 生:两条直线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有一定距离。 生:上面这条线和下面这条线平行,下面这条线和上面这条线也平行。 评析:像平行线这样的几何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青岛版实验教材创设了“我跟爸爸学画大桥设计图”的情境,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关于“平行”的有关经验,即桥面处处宽度相等、不能一头宽一头窄。何老师较好地处理了经验的直观与概念的抽象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画一画”、“说一说”、和“想一想”等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地构建平行线的概念。学生在画的过程中积累了对平等与相交的直观体验,在说的过程

5、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平行线的理解直直的两条线,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宽度一样,从“正面”完成了对经验的提升。教师精心预设的“用这样的两条线表示桥面,行吗?”又使学生从“反面”理解了“平行线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一特征。总之,平行与相交这两个概念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以及相互间的交流主动构建的。教师教师只是预设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并及时捕捉和利用学生回答中生成的的有价值的资源,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适时地升华和概括学生的经验。 二、认识互相垂直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师:第三组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为什么? 生:不是,第三组的

6、两条直线之间宽窄不一样,延长后它们会相交。(课件演示:将两条直线延长,使之相交。) 师: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后,出现了什么? 生:出现了两个锐角。 生:还有两个钝角。 师:在这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钝角、锐角。想一想,还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相交成直角。 师:(演示两直线相交形成直角)请仔细看屏幕,现在两条直线怎么样了? 生1:成直角了。(让学生完整地说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 2、揭示互相垂直的意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评析:练习的设计很精练,由两条直线相交引入互相垂直,有利用强化“互相垂直的两条直

7、线是相交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各种角的情况,既强化了互相垂直的另一特点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又让学生明白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判断互相垂直。 1、刚才我们知道了互相垂直。你看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设计图中有这样的两条直线,想一想,它们也是互相垂直的吗? 生:不是。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 师:各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这两条直线相交,在这儿形成了两个直角,所以垂直。 生:应该形成四个直角,才能说互相垂直。 生:竖着的一条延长下去就会形成四个直角。(边说边做动作) 生:这条直线不能延长? 生:怎么不能延长啊,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

8、长的。 师:现在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 生:只要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垂足就是互相垂直的。 生:但竖着的这条直线没有延伸下来,没有垂足。 生:形成直角和线的长短没有关系,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长。再说这两条直线已经相交成直角了,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的。 师:你怎么知道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啊?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啊? (该生上台用三角板验证,生1、生4点头认可) 师:看来只要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的。 师:刚才的辩论真是精彩极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永远记住大家的。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参与辩论的这些同学,是他们精彩的辩论,让我们对互

9、相垂直的认识更加清晰、印象更加深刻。 评析:虽然经过前面的探索,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互相垂直”,但面对这样的变式练习,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围绕着互相垂直与“直角的多少”、“线的长短”有无关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问题在学生中间生成,又由他们“唇枪舌剑”来化解,他们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胜过任何精彩的讲解 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你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 生:两种情况,平行与相交。(板书课题:平行与相交)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 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平行或垂直

10、的现象。你能找出一些例子来吗?(学生在现场找出平行与相交的现象)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有这样的两条线,你看,黑板的这条边,和讲桌的这条边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互相平行吗? 生:不平行。 师: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因为一条长一条短。 生2: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生3:哦,我明白了,一条线在黑板上,一条线在电脑桌上,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师:说得好,两条直线只有在同一平面内,它们的位置才会有平行与相交这两种可能。指着板书 五、欣赏画面谈感受。 刚才同学们在身边找出了一些平行线或垂线,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来欣赏一段影片。在播放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你

11、可以指一指,也可以大声说出来。(媒体播放生活中各种平行或垂直的现象:如人行横道、部分国家的国旗、跑道等) 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生1:平行与垂直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就能发现它的奥秘。 六、做个小小设计师。 师:你能不能利用一些平行或相交的线来设计一幅作品啊? 学生做图 作品展评 结束语:短短几分钟,大家能把作品完成的这么好,可见同学们不仅数学学得好,而且美术功底也相当不错,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画的平行线是不是真的不相交啊?怎样画才能保证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呢?咱们下节分解。 评析:过去对“平行与相交”的教学,大多停留在对抽象定义的讲解中。“做个小小设计师

12、”始终把几何初步知识的抽象性与实用性、直观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丰满,把远离学生的几何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把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初步形成了对其创造性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观念 附板书设计: 平行与相交 成直角 相交 互相垂直 同一平面内 (垂 线) 两直线关系 平行 互相平行 (不相交) (平行线 文章录入:张凤翠 责任编辑:张凤翠 上一篇文章: 雷雨教学实录 下一篇文章: 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管理登录 | 建议您使用1027*768分辨率浏览本站效果更佳 (鲁ICP备05020082号)山东省威海市南山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631-51675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