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11721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2 业主概况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 项目区域概况3.1 自然条件3.2社会经济状况第四章 建设需求与建设规模4.1建设需求分析4.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5.1 设计指导思想5.2 应急避险广场5.3 生态厕所5.4 挡土墙设计5.5 巡视放哨岗5.6 标示牌5.7 垃圾收运系统第六章 环境保护6.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6.2 环境执行标准6.3 环境影响分析6.4 环境保护措施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第

2、七章 节能方案设计7.1 节能设计原则7.2 采用标准和节能规范7.3 能耗分析7.4 节能管理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8.1 职业安全卫生的监察8.2 危害因素分析8.3 安全措施8.4 卫生措施8.5 消防第九章 项目建设管理方案9.1 项目管理工作范围9.2 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第十章 工程招投标10.1 编制依据10.2 招标的范围10.3 招标的组织形式10.4 招标的方式第十一章 工程实施进度计划11.1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12.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2.2 投资估算范围12.3 建设投资估算12.4 资金结构及资金来源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13.1社会效益分析13.2 互

3、适性分析13.3 社会风险分析13.4 社会评价结论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14.1 项目风险分析14.2 风险对策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15.1 结论15.2 建议附图一、XX河流域图二、各建设点应急避险广场方案图三、生态厕所方案设计图四、挡土墙方案设计图附件一、 选址意见书二、 国土资源用地预审意见三、 环境影响登记表四、 项目业主组织机构代码证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1.1.2 项目地址XX省XX州XX县XX沟1.1.3 项目性质新建1.1.4 项目投资415.00万元1.1.5 资金来源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

4、5万元。1.1.6 建设单位XX州XX县旅游局1.1.7 建设周期12个月1.2 业主概况1.2.1 单位名称XX县旅游局1.2.2 地址XX县西街人大办公楼五楼1.2.3 邮编1.2.4 机构性质行政1.2.5 组织机构质量规范管理及规划股、市场开发股、统计财务股、文化艺术股、旅游股、办公室、XX沟景区管理局、XX寨管理局1.2.6 主要职责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XX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协同有关部门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组织实施国家、省、州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旅游业的规章制度,负责全

5、县的旅游统计工作。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和开发、保护工作。负责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促销活动。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协同相关部门加强旅游秩序的管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质量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受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负责旅游企业的审计验收。会同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XX县旅游发展基金。实施旅游质量监督工作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1.3.1 编制依据1.3.1.1法律法规(1)XX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2)XX水法(2002年8月);(3)XX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XX土地管

6、理法(2004年8月二次修正);(5)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发200038号);(6)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7)XX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73号令)。1.3.1.2地方法规(1)XX省XX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1997年10月修正);(2)XX省XX水法实施办法(2005年7月修订);(3)XX省XX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2008年1月);(4)省财政厅印发X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财预201112号)。1.3.1.3技术规范及标准(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

7、3); (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5)防洪标准GB50201-94;(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1.3.1.4技术报告及相关文件(1)XX县统计年鉴(2012卷);(2)国家重点生

8、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3)XX省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关于下达2013年提前通知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阿州财预201317号);(5)XX州XX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3年转移支付资金项目项目建议书(XX州XX县人民政府2013);(6)工程涉及区域其他相关资料和文件。1.3.2 研究范围本报告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就XX州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阐述项目的建设背景,论证其必要性,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项目选址论证,确定建设内容及规模,提出建设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合理的建设进度和组织管理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提出结论性意

9、见,供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1.4.1 项目背景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省、当地政府和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该项目得以立项。该项目力求

10、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当地人居环境,结合项目滑坡区域实际情况,寻找快速有效治理途径,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本项目提上日程。1.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4)项目建设有利于XX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整合,优化布局(5

11、)项目建设有利于县境内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1.4.3 项目建设区域1.4.4 建设规模及内容各个点建设规模主要内容如下表1-1所示。表1-1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表1.4.5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根据XX县类似工程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工期确定为12个月,具体安排如下:(1)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底完成规划方案、项目可研报批、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2)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完成项目区域内的生态广场、生态厕所、滑坡治理工程、绿化及相关标牌工程。(3)2014年4月底,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1.4.6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为415.00万元,资金

12、来源: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万元。1.4.7 结论与建议通过论证分析,该工程建设条件成熟,经济合理,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对改善和提高XX县XX村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和配套基础服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确定在XX县实施本项目是必要和可行的。建议尽快落实资金,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尽早开工,投入使用。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XX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XX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滑坡治理,生态广场的建设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

13、划。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14、根据XX防震减灾法、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XX河流域处于长江中上游,由于项目区域内生态破坏严重,导致XX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项目区域的滑坡治理关系到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改变荒坡植被条件,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能力,减少项目区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保障长江源头生态安全。 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由于项目区域内无应急避险场所、无指示牌及警示牌,每到金秋十月,沿途旅客增多,致使沿途道路拥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受沿途线路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山体不稳定,出现斜坡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滑落,将危及沿途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有利于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XX县旅游业的快速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