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115729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大概不需要“呼吁”,大家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驶,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反思时应着力思考的问题。以下是

2、我就“引疑”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商。一、让“疑”发自内心 去“伪”存“真” 所谓“伪”,一是指假、不真实的意思。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故意地提一些问题,明知故问;或者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去提一些让老师高兴的问题。比如: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却依然在“依题质疑”时,去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之类的问题。让人听了哭笑不得。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我们也应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提出我们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得真诚,课堂

3、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在浅悟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一生问:“为什么称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你怎么会产生这个问题?生:“因为地球不是人,没有生命。”师:所以你脑中冒出了这个问题,好,是真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另外一种情况也可称得上“伪”。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有时,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而老师一时也没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长城,一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筑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难道学生真的在读文之后不知道长城是谁修筑的吗?非也,学生一定是没有把自己的问

4、题表达清楚,他也许是要问“长城是哪个朝代修筑的?哪个皇帝时修筑的?后来又修筑了吗?”“有多少人参加了修筑工程?”之类问题。如果老师再稍稍耐心些,追问一句,或再给学生一个机会,情况就迥然不同了。因此,遇到上述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展示他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呀?”“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引导,让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在学生重整表述的过程中,教师便会从中明确学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也会更明确自己的疑点在哪儿。二、让学生的问题不再“漫游”“有的而问” 聆听了朱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的“三问”,让人颇受启发。一问: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二问:针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5、24小时,36小时”一句质疑。三问:将上句中的“他挖了”改作“我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对儿子,你有什么要问的?整节课以疑促读,设计巧妙,环节简单,有效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了平台,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质疑,但学生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有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或为了提问而问了一些无效问题,往往老师在课堂上只能“望洋兴叹”或将置疑“虚设闲置”,而朱老师则抓住学生最感动的也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引导学生用问题指引深入地思考,于“无疑处生疑”,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学生提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父亲?”为什么无人阻止他?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

6、他挖了38个小时?”看孩子们问题可谓“针针见血”。我们感到,当学生思维集中,指向明确,问题的质量才高。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便明确怎么去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泡泡。教材中的小泡泡总是很及时的出现,引导读者停下来深思。或联前想后整体把握或力透纸背追根问底,或点拨学法得其要领或引发深思延伸课外,有效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更广。但教材到五年级后就不再设有泡泡引导思维了。如何让学生即便没有了泡泡也会思考?知道在哪里思考,怎么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眼睛不是用来看的,耳朵也不是用来听的,教师就是要让孩子的眼睛会看,耳朵会听。”是呀,教师教会学生眼睛会

7、看,耳朵会听,大脑会思考,嘴巴会提问,这不是在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吗?朱老师对这一课的设计,不是大放手让学生找问题,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锁定内容,在关键处思考,于无疑处生疑,这不正是以疑促思,教学生学会思考吗?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文本自觉理解,对表达给以关注与思考。可见教师以什么样的观念教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要培养怎样的能力与习惯,是教学设计时,左右教师的无形的力量。三、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中见大” 学生在质疑时,很多情况是针对词语进行提问的,怎么办?有的词语,可以让学生查字典;有的词语,同学可以互相解答;而有的词语也很关键,需要反复玩味,如何引导学生由这一点深入下去,实

8、现对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体会?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培养学生提问方面有“绝招”。孙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第一自然段的“居然”有点奇怪?师: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生:“居然”是什么意思?(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首先要搞懂的。生答略。)生:我们种花生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师: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生答:1、因为我们第一次种 。 2、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 3、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收获出乎意料。4、我从“居然”一词看出了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

9、特别侍侯它。师:好,把你的答案变成问题,问题是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接着,老师小结:怎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的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了。看,一个小小的词语质疑经老师的点拨,引出了思考的方向,激活了思维的角度,习得了思考的方法。“小中见大”,小小的问题折射的是教书的大道理呀!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过程。赞科夫也说:“教学生学会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认为那一个个问题就像被一个盖头掩盖住了,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我们在不断的质疑中提高教学技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