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11101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2008年我国北方冬麦区罕见旱灾的反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为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据统计分析,我国受旱面积20世纪50年代年均为1.7亿多亩,20世纪90年代年均3.64亿亩,因旱损失粮食分别年均43.5亿公斤和195.7亿公斤,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12个省市相继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灾,连续100余天无降雨,给今年农业生产、特别是夏粮生产及人畜饮水带来了严重威胁。干旱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

2、展。1、北方冬春麦田受旱概况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少,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导致旱情持续发展,加之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也是历史少见的。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作为我国主要小麦粮仓的河南省,近六成小麦田

3、受旱,有360多万亩出现黄苗,有40多万亩出现枯苗死苗现象;安徽省近七成的麦田受旱,有90万亩出现点片死苗现象;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麦田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2009年2月4日全国防总发布了2级抗旱应急响应,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46亿亩,其中重旱4219万亩,干枯98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39亿亩,约占上述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6,其中重旱4389万亩。同时旱灾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旱区人畜饮水困难、粮价上涨、沙尘暴天气加剧、森林火险增多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以陕西为例,2009年2

4、月3日,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了省级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对1月15日启动省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升级启动。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我省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持续偏高,季平均气温1.4,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1,为1961年以来第6暖冬年份。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2月2日陕西全省均未出现有效降水,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陕北、关中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少雨年份。仅从降水情况看,冬春陕北、关中出现的持续干旱为1520年一遇的水平,榆林南部、延安北部部分县(区)为1961年以来第2少雨年,约25年一遇,陕北、关中的干旱已经达到严重干旱标准。20

5、09年2月1日,78日,1618日与2426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2月的4次降水过程使入冬以来的干旱得到缓解。2月降水量以陕北北部110mm;陕北南部、陕南大部1020mm;关中大部、陕南局部2030mm,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偏多5成2倍,仅陕北北部偏少16成。2009年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5.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80%,属异常偏多年份。根据2月18日10-20cm深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陕北大部、渭北的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有轻度中旱,其余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大于60%,无旱情。与2月8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的10-20cm土壤相对湿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发

6、生干旱可能的成因分析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大范围持续气象干旱的原因。中国气象局表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暖湿气流不活跃是干旱的主要原因。这也不是我国的个例现象,在东南亚地区都出现这样的气象干旱情况。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11月、12月开始降水都比较少,都属于比较干旱的地区。如尼泊尔连月干旱,自去年10月以来,多数地区100多天未见明显降水。印度气象局称2009年2月,印度气温却异常偏高,也认为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影响导致了印度许多地区气温升高而降水明显偏少。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降水类型多为峰面雨,需要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影响我国南部

7、水汽输送的原因,一是来自于南海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二是从印度洋、孟加拉湾过来的水汽输送比较弱,所以造成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出现比较严重的少雨和干旱情况。据中国气象局监测,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方暖湿气流一直偏弱,冷空气一直较强,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迅速向南推进并控制了这一地区,导致暖湿气流难以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从而出现降水明显偏少,造成旱灾,而我国的南方则是持续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而与此相反,在西半球、北美等地是暴风雨比较强,也造成一些暴风雪、暴雨的自然灾害。可见,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了全球范围的降水变率影响明显。3、气候异常致旱引起的反思大气环流异常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

8、定程度上预测预警,更重要的是要树立长久的抗旱思想准备,从农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上得到加强,从大力推广抗旱节水灌溉技术、集雨补灌、耕作保墒覆盖等农艺措施上做文章。3.1 狠抓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农村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能力脆弱,导致要么无水可灌,要么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据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5%,发达国家则为70%左右。而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无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这场罕见的气象干旱,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管护不力”两大问题暴露无遗。数据显示:“全国大型灌溉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

9、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占26%,个别地区灌溉面积减少50%;全国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八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许多库、塘已多年无维修”。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出现了“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同时,农村原本修建的水利设施因建管脱节,很多已被荒废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国家和粮食主产区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长效机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并通过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而大幅度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0、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的办法解决所需资金。同时,应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机制,对已竣工的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要及时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以保证在关键时候真正发挥作用。3.2 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和耕作保墒措施大幅增加农业关键技术研究资金投入,加强科研攻关,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扩繁能力和抗旱排涝技术研发能力,力争在粮食高产优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粮油品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集成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粮食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栽培模式,提倡精耕细作。大力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或更先进的节水

11、灌溉技术,逐步消除大水漫灌的低效灌溉措施。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各种农艺、覆盖、生物、工程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配合土、肥、水、光和热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建立土壤水库,通过梯田建设、深耕、等高耕作等措施充分接纳雨水并蓄积到土壤中,供来年作物生长利用;通过保持性耕作和覆盖等技术,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品种和农艺技术主要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土壤水分,提高产量。旱作节水技术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合理组合各项措施,以稳定的土地生产能力的建设与生产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温饱型、效益型和生态型发展目标及当地条件,选择技术

12、模式,使各项技术优势互补,提高对旱灾的整体抗旱能力,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的多项技术:坡改梯生土熟化与高产栽培技术;沟垄耕作加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加保持性耕作技术;水窖(池)集雨补灌技术配套农作改革;地膜覆盖集雨增墒技术;粮肥(草、经)分带轮作技术和抗旱保水剂技术。3.3 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4 北方要立足长期抗旱的思想,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旱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实

13、施当前的抗旱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期抗旱的意识。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全民认识到:我国处在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旱灾是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在1951-1980年所统计的五项气象灾害中,旱灾发生频次占总灾害频次约1/3),培养全民积极建设和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节约用水的热情,增强长期抗旱的意识。同时加强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改进粮食收购、储运方式,加快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耗;积极倡导科学用粮,控制粮油不合理的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和饲料转化水平。总之,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不仅要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抗旱须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扩展到各个行业,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参考资料:1、延军平干旱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该文发表于教育与教师(第91期)*陕西 西安 陈科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