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10941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新教育实施过程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竹海中学校 谭 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来自于学习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这使得他们心理极不健康,做出很多令家长、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成为了“问题行为”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教师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和研究,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目前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原因是内在的,有些原因是外在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2、(一)心理方面的因素 1、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存在着意义障碍 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是指初中生对规范的内容和执行规范意义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初中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社会行为规范和自己的需要的关系,但不一定立即接受甚至拒绝接受它的情况经常碰到,主要原因是初中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上发生了意义障碍,阻碍了他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初中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1)要求不符合初中生原有的需要,向初中生提出的行为要求不是从初中生原有的需要和动机出发,而是按照成人的愿望行事,要求过高、过多。这样不

3、仅不能激起初中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反而会阻碍需要的转化,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2)要求过于频繁而不严格执行。(3)由于初中生生活经验少,对社会行为规范不理解或产生误解。(4)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总是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比如:要求孩子学艺体学科,参加辅导班等。(5)使初中生感到教育者处理某些问题不公正。教师对好学生赞赏表扬而对问题学生总是批评指责或者不闻不问,导致他们更加自卑。其实问题学生更需要赏识,正如捷克大教育家奈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当然,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思想意识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动机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动机是促使个体产生

4、行为的直接原因或内部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需要的多样性,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在活动中经常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需要,出现互相矛盾,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导致动机冲突,出现矛盾心理。在冲突情景中,不同类型的初中生表现的动机是不同的,在行为上也是迥异的。例如适应良好的初中生能按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来认识行为的结果,支配和控制直接的愿望,克服一定的困难,使行为合乎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得到成人和所在集体的赞扬,而有的初中生则为满足个人的需要,为达到低级的、直接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会不顾社会行为规范和成人的正确劝导,出现说谎、欺骗、违反纪律等问题行为。另一些初中生在冲突情况下采取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态

5、度,表现出自卑、孤独等退缩行为。 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表现为一定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然而,这恰恰是一些问题学生的致命弱点,表现为目标和困难面前的畏缩和摆动。比如,他们畏难于作为,抄袭和代做作业成了家常便饭;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种约束力,一时性气就无所不为;他们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和韧性,即使考试对他们来说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意志的薄弱造成他们行为的散漫怠惰。对这些不良行为,初中生并不是认识不到这样做是错的,往往由于意志薄弱、控制不了自己。至于遭到挫折后表现出暴跳如雷、动手打人、出口伤人等,攻击型行为和破坏型行为便是明显地与他们不能自我控制有关。 4、挫折容忍力低 挫折容忍力,

6、是指一个人对挫折所能容忍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看你在挫折面前忍耐到什么程度。人生犹如在大海中行船,无风尚有三尺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哪能万事皆一帆风顺呢。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如常学习成绩不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紧张,都容易使初中生产生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成为问题学生。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积极方面讲,挫折能给人以教益,给人启迪,也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向上,使人更加成熟、坚强。从消极方面来讲,挫折可以导致人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影响受挫折的身心健康。 5、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良的行为最初常常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例如,有的初中生对学生习不

7、感兴趣,因而对复习功课感到厌烦,但又想取得好成绩,以避免不及格所带来的不愉快,或遭受家长老师的严厉责备。于是尝试考试作弊,有了第一次成功便会重复同样的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改正起来就会困难,而且习惯越牢固,改正就越困难。所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及早发现并采取教育措施给予纠正,使问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方面 1、家庭不良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受的场所。家庭和家庭教育不仅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里,活动在父母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

8、,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1)家教功能的缺损。由于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交际,缺乏对子女的管教,置子女教育于不顾;或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平时缺乏照顾、监督或长期无人照顾、监督,客观上创造了更多自我放纵、胡作非为的机会。这一些学生一旦交友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2)家庭关系不和睦。有些家庭关系比较紧张,家庭成员之间或父母之间长期对抗,争吵不休,打骂不断,对子女的照顾、教育相对放松。有些学生常常终日带着抑郁的心情走进学校,看到别的同学在父母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学习、生活,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这些学生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之爱,只要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引

9、诱或不健康因素的驱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就经正常家庭的子女要高的多。 (3)家教方法不当。有的家庭对子女无原则地迁就,过于溺爱,养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只有欲极强的不良心理,以及韧性、执拗、蛮横、粗野、为所欲为等畸形性格,当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尝试违法途径达到目的。而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母脾气暴躁,子女一有问题就对其非打即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对抗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态度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成就的期望。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就大,对自己成就的愿望也就

10、强烈,结果会导致他们的学生成绩和思想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而如果家长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子女也不会有什么上进的愿望。如果过低的估计子女,过早的对子女的发展前途下结论,断定子女不会有什么出息,那么就会使子女丧失自信心、自强心、上进心。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由于给孩子提出了很不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完全脱离了孩子的实际,一旦孩子经过努力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满足家长的期望,家长便恼羞成怒,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打骂孩子,严重的摧残了孩子的身心,以至造成悲剧。 2、学校教育不当和学校生活的不良影响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出校门大约要用去二十几年的时

11、间,即人生的四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这个时期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或教育方法上的缺点,常常是导致初中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 曾经轰动一时的上海某中学五位少女集体自杀一事,也许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学校“水管爆裂”五位男生背五位女生出校门引起的风言风语,加之老师的嘲笑,导致五位女生无法承受,集体自杀,幸亏学校发现及时,制止了悲剧的发生。 男女交往,异性间的友谊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这种事情上,我们有许多人

12、所做的,正如有位中学生所说:“最初是封闭式,一旦事情暴露,总是写检查、停课,把家长找来。而在这种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往往是牢固的统一战线。于是,中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神经,要应付两方面的压力。当然,更恶劣的是把你交给政教处,给你处分,使得学生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压力。于是,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溃,想到了逃学、出走,甚至自杀”问题行为便出现了。 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好坏以及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优劣,与学生问题行为产生与否关系极大。现今有些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暴力”的心理惩罚,采用变相的体罚如:侮辱、讽刺、挖苦的语言刺伤学生身上,使得学生深受其害。 教师偏爱好学生,轻视或放弃后进生,甚至打击他们,迫使他们离

13、校,使一些后进生在家挨骂、在学校挨批,丧失了进取心。问题学生真的会成为问题吗?不是的。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渴望成功和被他们关爱的心理预期未能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3、社会环境尤其是环境的不良影响 中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其思想和行为,且其影响程度远较成人为甚。这显然是受其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他们知识经验缺乏,生活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力强,因而很容易“近朱者赤,进墨者黑”。如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一切向前看”导致学生追求物质享受,诱发“乱搞乱发财”的思想,不读书也能发大财,考上大学也未尽能找到理想工作等新的“读书无用

14、”的想法,使其厌学。其次,网吧游戏厅的不善管理,吸引了一大批学生进网吧。部分学生热衷于上网打游戏,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现实不能满足的愿望。尽管网吧都打着“未成年人免进”的字样,但这犹如香烟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那样可笑!不过是为应付检查的一个幌子。初中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交友和社会交往需要,但不良友伴的骂人、打架等粗暴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探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袁振国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没有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有问题。所以,中国学生进学校时,身子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面对问题

15、学生,我们教师往往以极高的热情,耐心地开导,而忽略了与家长、社会的密切结合。然而这些教育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虽然病象呈现于学校,但其病因及病状的恶化往往与家庭、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靠学校教育来感化他们,是不可能标本兼治的,更何况消除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对一切影响学生发展因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 (一)家长要自觉履行家教职责 一要提高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预防孩子产生问题的第一关。每个家都要自觉履行家教职责,注意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重在教子做人。 二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亲密是孩子爱的源泉,是学会友善待人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缓解孩子亢奋的情绪,促使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而旷日持久的家庭冲突,会深刻地刺激孩子幼小的心灵,会使仇恨报复情绪在孩子身上渐渐滋长,无爱的家庭会培养冷酷的少年。 三是正确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忍孩子犯成长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纵容他们犯错误,相反,目的是为了减少孩子以后犯错误的可以。为了切实达到这一目的,作为家长就必须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弱点,掌握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只有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该宽容的宽容,该督促改正的就督促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