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108587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搜索总结2006年11月04日 星期六 19:03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

2、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

3、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 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 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

4、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

5、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

6、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

7、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旧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

8、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

9、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 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

10、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档。在不幸婚姻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

11、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

12、,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为什么说自卑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呢?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以理性来分析判断事物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其心智就像一张白纸,从外界接

13、收到的讯息或许不多,但因为每一个讯息都是新鲜的,感受特别强烈。此时接收到任何负面的讯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例如,长相可爱的小孩比较容易得到大人们的喜爱,相对地,外貌平平的小孩受到大人喜爱的程度便不如外貌较为可爱者,在相对比较之下,其内心便很容易留下自卑的情结。又好比说,一般的父母亲在生出第一个小孩时,因为初为人父母,因此对小孩通常特别爱护,相对地,排行老二的小孩,虽然仍受父母喜爱,但程度上可能不及于他的兄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老二的自卑心理。不仅如此,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

14、而个性又较为腼腆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地,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心越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

15、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它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

16、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越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越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造成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举例来说,台湾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国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管道的不同而产生显着的分野: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份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进入高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言,学校、制服、课程的不同,很容易被延伸为挫败与自卑。然而,升学上的差异不见得完全等同于资质的良窳,成绩不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一时的贪玩、不专注,因此在高工、高职的学生当中,也不乏资质优异者。对这些人来讲,如果升学上受到挫折,能够激发出超越自卑的动力,往往在课业表现上让人耳目一新,进而继续升上二专、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升学过程较为曲折的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其超越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