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10853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语文是思维工具,也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学好语文有助于我们交流沟通,接下来xx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标点符号:1、引号的五种用法: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特殊含义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因抢白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通过

2、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

3、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

4、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

5、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6、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修辞: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

7、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8、;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

9、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

10、、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苏教版语文学习方法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

11、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苏教版语文学习技巧1.线索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2.串连法(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3.支点法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知识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