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10663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五年级16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九街小学课时教学设计与实践主备王改玲学科语文年级五授课时间教学内容黄山奇松课时2三维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4、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根据预习作业自主预习课文教学创新尝试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

2、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二、整体感知课文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二、导读,感受奇松。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四、小结。五、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师:我们曾经领

3、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黄山松“奇”在哪里?1、质疑导入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

4、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5、教师范读第二段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五、小结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第二课时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什么意思?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

5、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1)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

6、)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生:奇在姿态优美遒劲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还奇在哪里?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

7、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出示:“它有

8、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师: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2)陪客松奇美A、再被迎客

9、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出示:比喻句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3)送客松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师:盆景是什么意思?

10、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

11、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1、 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3、小组合作学习。4、讨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