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21053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精选】201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的、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居伊德莫泊桑(),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年在海军部任职,年入教育部工作。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

2、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莫泊桑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拮

3、据(ji j):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栈桥(zhn qi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牡蛎(m l):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褴褛(ln l):衣服破烂。撬(qi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煞白(sh b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异(ch y):惊讶、奇异。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

4、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总结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可是,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

5、呀!”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步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

6、“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

7、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家庭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那样殷切盼望着他回来。于勒有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菲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可怜的境地。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

8、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于勒的来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意外的遇见了于勒。他们乘坐的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给他们撬开牡蛎,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急于模仿装阔,要请妻女吃牡蛎。菲利普夫人怕花钱,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边,而菲利普则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这时,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他惊奇的发现这个卖牡

9、蛎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这事告诉妻子,她“也怕起来”,但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菲利普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去把事情弄个清楚”。她再次去看过后,吓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长打听了解情况,证实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于勒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五、布置作业、把应掌握的词语抄写一遍,并理解掌握其音、形、义、熟读全文,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四题。第

10、二课时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品的主题思想。、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语言的特色。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编写的课文结构提纲。二、转入新课,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小说的题目和主题: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

11、丑恶灵魂。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人物形象: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谁是主人公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妇。“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

12、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

13、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于勒当初的浪荡行为应当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像个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为、命运和遭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像: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

14、荣。菲利普是一个小职员,生活拮据。接到于勒的两次来信后,就把原先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和“全家的恐怖”的弟弟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全家惟一的希望”。从此,菲利普夫妇就把改变全家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弟弟于勒身上,把于勒的来信当成了他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以此来夸耀。后来,年于勒没再来信,可“希望却与日俱增”。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菲利普夫人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现实是严酷的,事情并不是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于勒并没有发财。菲利普在游船上遇见的于勒,

15、是一个穷水手。他们紧张、害怕、暴怒。骂于勒是“贼”、“流氓”。菲利普夫人骂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菲利普夫妇从自私的目的出发,以金钱为目标,对于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穷富穷。这正暴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毒害,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堕落,亲兄弟遭离弃。她连儿子若瑟夫多给于勒个铜子作为小费也要怒骂不止。菲利普和他的夫人,两人的性格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妻子比丈夫更为精明、泼辣、冷酷,而且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如在船上与于勒相遇时,菲利普感到慌乱,缺少主意。其妻子则边咒骂边带领全家离开。她说:“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她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先叫全家人“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接着,他们换船离开了。、写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