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 皮影资料.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10261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 皮影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修改 皮影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修改 皮影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修改 皮影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修改 皮影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改 皮影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 皮影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北京皮影的艺术魅力概述皮影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

2、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溯源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

3、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又称“影子戏”

4、,“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

5、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

6、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称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具有都城特点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7、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吴自牧梦梁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经过抢救性修复整理,下苇甸皮影已经进入博物馆科学保护系列。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

8、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

9、,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到清朝同治年间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滦州戏,西派涿州影。西城毛家湾的“和顺社”是西派,以外都是东派的领域了。两派的分别,西派没有底本,影戏人都着古装;东派有底本,旦角用时装,所以后来以东派为影戏的主流。现在,仅存西派皮影。西派皮影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年的北京祥顺影戏班、路福元的福顺影戏班、路耀光的德顺影戏班、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另一德顺影戏班(1957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及路海、路宝刚共五代传承。在表

10、演中配唱西北的“碗碗腔”,“老虎调”,开始叫做“蒲团影”。相传观音菩萨曾化成影戏艺人,从于蒲团之上警世启顽。所以影戏演出时,艺人端坐蒲团,以示肃敬,故名“蒲团影”,遂称“西派”。西派皮影逐渐受京剧影响,又吸收了东派精华进而突破了宣扬佛法的范围,编演了一些神话故事戏,丰富和发展了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西派皮影艺人路广才之路德成继承父业,在北京西城演出。此后以路家为代表的北京西路皮影传承断。 辛亥革命后,路家班第四代传人路宗有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成立德顺皮影社。他与京剧界人士往来甚密,遂将京剧唱腔吸收到影调中,别开生面。京剧名宿梅兰芳、尚小云常邀至家中演出,对其演唱的影调十分欣赏。此外,京剧演员刘鸿声

11、学艺期间,曾到德顺皮影社参加幕后伴唱(后台叫“钻筒子”),使北京皮影能演出京剧剧目,如二进宫等,形成独特的风格。嘉庆初年(1796-1800)白莲教起事,并妄称以纸人纸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绝。御史妄秦,影戏班拥有纸人纸马,诬影戏艺人为“悬灯匪”。于是下令搜捕演员四散奔逃。其中著名艺人路广才逃回昌平躲避,饿死于山中。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白莲教案趋于平静,北京城内的影戏逐渐恢复。不久,河北滦州影进京,唱腔新颖,表演生动,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因其东来,又落户于东四牌楼一带,故称“东派”。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

12、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辛亥革命后,路家班第四代传人路宗有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成立德顺皮影社。他与京剧界人士往来甚密,遂将京剧唱腔吸收到影调中,别开生面。京剧名宿梅兰芳、尚小云常邀至家中演出,对其演唱的影调十分欣赏。此外,京剧演员刘鸿声学艺期间,曾到德顺皮影社参加幕后伴唱(后台叫“钻筒子”),使北京皮影能演出京剧剧目,如二进宫等,形成独特的风格。皮影戏除了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

13、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自皮影戏进入北京至1930年左右的400余年历史中,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京的皮影表演班社大都毁于战乱,而北京西派的路家德顺影戏班则生存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表演体系。1796年(清嘉庆元年),路德成成立祥顺影戏班,随后路福元成立福顺影戏班,路宗有成立德顺影戏班,路宗有之子路景魁、路景通、路景达、路景平、路景安弟兄五人成立了另一德顺影戏班。现今的北京皮影剧团,是在路家德顺影戏班社的基础上于1957年组建的。

14、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年的北京祥顺影戏班、路福元的福顺影戏班、路耀光的德顺影戏班、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另一德顺影戏班(1957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及路海、路宝刚共五代传承。代表作品北京皮影戏的八大部头:历史故事四大部为: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香莲帕。神话故事四大部为: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四部之外还有封神演义。合起来叫京八本。此外还有多部小戏。大戏可连续演出于茶社、戏场,小戏则多演于堂会。 其他大部头三十多本,小部头也有六十多种,单折子戏就属于小部头,如打面缸戏中的笑料得是京腔京味儿。偷蔓菁是一部讽刺可怜的读书人的小部头戏。上演最多的剧目除京八本外,还有三

15、国演义、东西汉等。剧本是依据之本,是皮影戏赖以生存之本。但是我们却没有系统地保存下来,然而一本专门收集了八十多出北京皮影戏剧目的书,名为燕影剧,至今珍藏在德国奥芬巴赫皮革艺术博物馆里,其作者是光绪年间,山东兖州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正是这位热爱中国皮影艺术的传教士,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山西侯马皮影专家廉振华先生等一行三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赴西德奥芬巴赫皮革艺术博物馆考察,并对其收藏的三千余件我国皮影进行鉴别及整理。博物馆馆长卡尔博士出于对中国友好,对中国文化的关切,把燕影剧中59个剧目复印给他们,弥补了北京皮影戏剧史上的缺失。在艺术交流中,京剧也吸收了影戏的精华,如武生前辈俞菊笙排演的八本混元盒便是采用了影戏的故事情节。尚小云排演的兰蕙奇冤、程砚秋排演的朱痕记和金锁记则借鉴了影戏十五贯朱痕记六月雪的优长。1955年起,在天桥演出剧目:打口袋、大过会、金钱豹、哪叱闹海、无底洞、芭蕉扇等。1964年排演现代戏飞夺泸定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评价北京是我们远古祖先“北京人”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幽州”,舜典里有“流共工于幽州”之句,礼记记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汉书地理志载有“蓟故燕国,招公所封”,唐时又被作为北方重镇。辽代为南京,北宋为燕山府,金代为中都,到了元、明、清,又是三个朝代长达近九百年的国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