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098103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随笔-桃源寻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随笔 桃源寻梦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它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一千年前的文章,现在读来仍觉口齿留香,余味悠长。首先文章的思想价值高,他所反映的是广大贫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其次,文章裁剪得当,时时处处围绕主题展开,无论是浓墨重彩还是留白艺术都那么恰如其分,给人以艺术的满足。元亮先生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起笔平实,然很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结尾处以“后遂无问津者”,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这么一篇妙文,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2、呢? 以前总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讲起,然后引入课文。这一次我打破常规,从“晋太元中”做起文章来,“太元”课下注释只是简单的介绍说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孝武帝又何许人也,学生一无所知。实际上这四个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孝武帝在位二十一年,共发生了三次战争,其中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是淝水之战。这场战争东晋虽然胜利了,但是老百姓仍旧饱受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徭役繁重,已不堪忍受,人们向往安宁富足的和平生活。这时候,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什么奇遇呢,故事就由此展开我认为,这样的引入内容更充实,更具有故事感。 讲到第三段做客桃花源的时候。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方面还原场景,问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你

3、会主动与他交流吗?你为主动邀请他到家做客吗?显然,我们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孩子也不会。可是桃源人呢?“便要还家”,一个“便”可以看得出,桃源人的真诚和热情,没有一点考虑和犹豫。接着,请学生分析桃源人与武陵人的对话。问在两者的对话中,分别说了些什么,谁详谁略?学生非常清楚的就得出了结论。接着追问,详写的话语中都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学生思考后很快就有了答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句话写到了桃源人到此的时间和原因,他们的先世为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是否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土呢?从渔人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可以发现他们找到了,找到了宁静富足安乐的桃

4、花源。最后我又问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透露着怎样的情绪呢?桃源人和世人都有着同样的遭遇战乱,他们找到了一方净土。几百年的后的世人呢?仍在战乱的水火中煎熬。找到桃源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水到渠成。渔人的回答则写得十分简略,只有几个字“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这样的留白,又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陶渊明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又是如何告诉人们这个故事是他虚构的呢?在第一段他描绘了美得异乎寻常的桃林。这篇桃林是怎样发现的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遇桃花林准确的说是他在迷路的时候,忽然发现的。桃林出现的多么神秘啊!而在文章的第四段离开桃源和第五段在寻桃花源的时候,写得又是多么离奇!做了标记也会迷路。高尚的刘子骥前去寻找却也“未果”,离奇而死。 正是: 虚幻桃花源, 梦境安乐地。 千年苦追寻, 处处扬春意。 桃花源诗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