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09598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怀念》案例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分析有人说作家史铁生是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健康的人生。读罢秋天的怀念,我的心里确实久久不能平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我们并不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方式去理解课文,只要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就给了我这样的启发。“有人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走过希望,走过热烈,秋天是迈向凄凉的季节”这是一个学生在写秋天一文中写到的。可见对于秋天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多角度理解文章的题目。在揭示课题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谁在怀念

2、?怀念什么?文章的题目只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秋天,这一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就这一问题,大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大多数同学在初读了课文之后认为是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其中还包含了母亲在秋天怀念儿子健康时候的快乐生活,文章第三自然段对此有所描写;还有同学认为母亲还很怀念自己养过的花,文中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还有母亲多次哀求我陪她去北海看花,也能说明这一点。我觉得他们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他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来说明自己对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的理解,这无疑是一种较高水平阅读能力的表现。二、多角度理解文中写到的“菊花”。

3、对于“秋天”和“菊花”这两个特定的对象在文中多处出现,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几个老师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作者最开始提到的花并不是菊花。母亲总是这么说:“北海的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里的花并非菊花,也不是秋天的花,而是春天的花。而作者这里并没有表明季节,也许是不想突出这个令自己“暴怒无常”的季节,亦或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秋天”,毕竟那是一个令自己伤心、鼓舞和难以忘怀的季节。作者仅仅用“北归的雁阵”很隐蔽地向读者表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春天。学生并没有细读到这一点,主要还是从课题出发,更多的是注意到了“菊花”,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学生读书不仔细,相反作者可能也只希望我们读到这一步。秋

4、天的怀念一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这是秋天的花朵。同学们认为:秋天本身就是落叶归根的季节,同时秋天也有很多节日,是家人团聚的季节。而作者的母亲却是在这个季节去世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写给母亲的一篇祭文。文中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也没有说是菊花。而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却在菊花上“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认为这里是假物思人,作者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到北海看菊花是母亲临终前对自己的最后一个请求,当时“母亲那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而且一直以来“她总是这么说”,而“我”

5、却一直没有满足她的愿望,直至她离开人世。秋天是让作者怀念的季节,在那个季节母亲离开了儿子,也同样是这个季节,儿子在妹妹的陪同下看了北海的菊花,所以,“秋天的怀念”是在秋天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三、多角度理解人物内心。文章的主人翁有两个:一个是作者,一个便是作者的母亲。作者因为双腿瘫痪而经常暴怒无常,母亲为了能让儿子好好儿活,而忍受自身的病痛细心鼓励儿子。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认为母亲是一个坚强又细心的人。她坚强是因为自己和儿子都有病,可她还能鼓励儿子。她细心从文中的三个“悄悄地”表现出来。还有学生认为母亲其实很痛苦,因为她常常悄悄地出去流眼泪,我觉得这种看法也是很正确,在那样的情况下,心理又怎么会

6、不痛苦呢?还有学生认为母亲很热爱生命,这一点有同学认为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这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综合上面这些,我觉得一个有血有肉的母亲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一个人拆开来分析和理解,其实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反而更加的完整和贴切。文中对作者的描写少于对母亲的描写,作者写自己的暴怒无常以及后来理解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可以说更加反衬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正是受了母亲的鼓励和教导,才能坚强的活下来并最终成为优秀的作家。课后我鼓励学生继续选读史铁生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能

7、量,他们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再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文章变得更加饱满,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感情深沉,人物的感情融于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之中,学生通过细细品味理解了伟大的母亲,也了解了作者“秋天的怀念”。花边饺子里的爱教学设计贺萍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文字看似平实却能深透心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名作。叙述了童年时母亲给“我”包花边饺子和“我”长大后为母亲包花边饺子的故事。文章以朴素平和的文笔,娓娓倾诉了母子情深。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拮据、破天荒、花招、威风凛凛、大吉大利、头头是道”等词语。2

8、、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感悟“我”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1、板书:爱看到这个熟悉的字眼,你最先想到的是谁?的确,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2、出示“爱”的繁体字。通过繁体字的爱,你领会爱的含义吗?爱要用心感悟,爱更要用心表达。所以我们常用“心”来表示爱。板书爱心 3、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过: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肖复兴的名篇:花边饺子里的爱。看看作者和他

9、的母亲是怎样“用心”来表达爱的。(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在和学生谈“爱”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读课题质疑,既加强课文的了解,更为下面阅读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认识多音字:看火中的“看”(kn)、和面中的“和”(hu)、系上围裙中的“系”(j)。2、完成阅读检测,交流阅读成果:(1)把花边饺子的样子打上横线。(2课文按顺序写的,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件事情:小时候;长大后。 (3)把中心句打上波浪线,它在文中起的作用是:。从问题入手促学生读懂课文,通过阅读检测使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并以此为契机理清文章思路

10、和表达顺序,提高初读的效率。 三、提问质疑,研读课文 每个同学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许重复,看谁的问题与老师的不谋而合?预设:1、全文分几部分?(谁来帮忙?)2、过渡句有什么作用?(你想叫谁来回答呢?)3、我们该怎样对待父母?(有点意思,每个同学都该好好思考。)4、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子俩是在“用心”表达爱?(师生所见略同,这正是老师要提的问题。)通过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巧妙引出课文的重难点。四、走进童年,体会母爱1、思考:童年的花边饺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妈妈的良苦用心?2、交流后出示课件: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

11、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指巧妙的办法。)妈妈的“花招”是什么? (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拮据”“挨”可换为什么词?(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3、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花边饺子里,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了什么?(浓浓的母爱,全家人的快乐和幸福。)猜猜妈妈当时心里

12、是怎样想的?(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孩子快乐成长。)浓浓的母爱,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一份浓浓的爱。4、有感情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可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快乐成长。紧紧围绕“用心”一词层层展开,体会浓浓的母爱。通过转变角色、朗读感悟等让孩子们用真实的心灵去触摸妈妈那颗心,让学生从品读词句中感知课文的情感。在思想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感受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五、走进成年,感受孝心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

13、爱。时光悄然流逝,乌鸦反哺,人之常情。长大以后,“我”又是怎样回报的呢?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的用心体现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哪个词感受到?(常包饺子,花招) 2、反馈交流。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3、“我”为什么耍这个花招? (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 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 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5、在“我”的“花招”里,你感受到花边饺子里到底包的是什么? (儿子对母亲拳拳的孝心)6、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六、总结全

14、文,升华情感1、出示课件: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思考:妈妈教会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懂得关爱他人,教会“我”懂得感恩。我用相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也教会了我们:要感恩母亲。)2、课堂小结: 小小花边饺子,浸满浓浓真情,它是爱的象征:艰苦岁月里的肉馅饺子,蕴涵着浓浓的母爱;幸福时光中的糖馅饺子,倾注着拳拳的孝心。作者用“爱”的情感之线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花边饺子,编织在文中。没有精彩片段,没有华丽词语,但是作者通过最平凡的生活、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还是从“用心”入手,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

15、态来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体会作者的拳拳的孝心。引领学生体验我利用妈妈教会我包的花边饺子报答了无私的母爱,再次认识文中的“花边饺子”的内涵:爱的象征。七、拓展延伸,感受母爱1、伴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欣赏一组有关母爱的图片,勾起我们爱的回忆。2、有时候,爱在轰轰烈烈的壮举里;更多的时候,爱在平平淡淡的细节中。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唯有不变的,是点点滴滴爱的回忆。欣赏了这些图片,想想自己的母亲,再想想我们自己,此时此刻,你内心是什么滋味?3、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要用心感悟,爱要用心表达。伴我们一路走来的是母亲,温暖我们一生的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那人是母亲;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爱叫母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最美的语言,用最真的情感来表达我们的心声吧!4、播放感恩的心,让学生上黑板写。 八、布置作业,感恩母亲 享受爱是一种幸福,付出爱更是一种幸福。要用心地感受爱,更要用心地奉献爱。回家,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孝心吧!引导学生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