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09480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学生专用)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歼灭(qin) 要塞(s) 翘首(qio) 锐不可当(dng)B悄然(qio) 发髻(j) 默契(q) 屏息敛声(bng)C镌刻(jun) 绯红(fi) 教诲(hu) 眼花缭乱(lio)D长髯(rn) 咽喉(y) 炽热(zh) 正襟危坐(jn)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幅画原本已经破损,经过郑师傅修补,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B甘肃祁连山重大生态污染事件历历在目,若还守不住这绿水青山,惩罚可从

2、来不会缺席。C纪律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叹为观止。D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目空一切的现象基本消失了。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C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5、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对偶)B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比喻)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反问)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借代)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项是( )这会使草场资源因负荷量过重而表竭,先是产草量下降,继而草场开始退化,接着草原植被日趋稀疏低矮。目前内蒙古草原每头家高所占草场面积不足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的临界放牧面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地皮硬结破碎,形成众多风蚀破口,在风力作用下导致草场沙漠化。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千早草原每头家畜应占有5亩草地作为临界放牧面积。牧民们普遍反映,羊多了,草少了,风沙大了-这暴露了当地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A B C D7、背诵默写。(1)_,便引诗情

4、到碧霄。(秋词)(2)好峰随处改,_。(鲁山山行)(3)_,松间沙路净无泥,_。(流溪沙)(4)_,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夜久语声绝,_。(石壕吏)(6)烽火连三月,_。(春望)(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桃花源记)(9)子在齐闻韶,_。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5、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两处)。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1)渔人甚异

6、之(2)阡陌交通(3)引杨氏入山之大穴(4)子来或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复前行,欲穷其林。(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的共同之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一条流不尽的河家乡有一条属于我的小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没有名字,少有人关注,唯有我时常陪伴它静悄悄地流动。这河其实是碗口粗的一眼山泉,源头是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探险发现的。也许是它太不起眼吧,虽然一年四季从不断流,但几乎没有人留意过它。那河水在极浅极浅的小沟里流淌,发出轻轻的哗哗的声响,像极遥远的地方飘过来的玄妙的风笛声。你得倾耳聆听,否则风声、鸟鸣声或是你的呼吸声都会将它

7、湮没。只要你全神贯注,那乐音就会穿过你的耳朵钻进你的心窝。甚至有时夜里,还偷偷地跑入你的梦里呢。我虽然发现了它的源头,却不知道它流向哪里。追问大人,他们大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然后不置可否地走开。由于我的锲而不舍,终于有人随口告诉我,它流到了嘉陵江,然后又汇入长江。从此,喜爱之余,我对它竟多了一份敬意(这份敬意大多来源于电视里或是图画中的长江那无与伦比的磅礴的气势)。这清澈、明净的小泉竟和我崇敬的长江有着神秘的联系!那时我兴奋了好几天,得意地把这个“惊人”的消息几乎发布给我所能认识的人。于是,我常常伫立在它身旁,看它匆匆地欢快地前进。我想前方一定有什么在召唤它,就像母亲呼唤我一样。要不它为什么

8、会穿过那块大石的底下,绕过那个小山包,永不停歇地向前?有时我会挖个小潭或是筑个小坝,想留住它。可它绝不眷念,它会在小潭里打几个滚儿就急匆匆地走了,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小坝继续前行。看着它流走的方向,我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它流向大河!就像我玩累了要回家,大河应该是它的家吧。不过,什么叫回家,我在读大学后才真正有所体会。那时,我最怕放寒假,回一趟家就似打一场恶仗。一节六七十个座位的车厢里往往塞进来两三百人,坐过这种车的人对“身无立锥之地”有着切身体会。车里大多是学生和返乡的民工,买不到座票的又以民工居多,他们大多衣着马虎,言谈粗俗,有些人的身上脸上还残留着污渍或是建筑工地上的灰尘。像我这样读过几天书

9、的人那时是极瞧不起他们的,甚至暗地埋怨他们非要在这个时候来和我们打挤,令我们不能舒舒服服地回趟家!回到家向家人抱怨,母亲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回家,你现在还体会不到。”大学的第二个寒假,火车上仍然那样拥挤。提前两周买到座票的我安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冷眼看着拥挤在过道上的民工,为自己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可悲,那时我仍认为他们不必为回趟家而忍受这样的折磨。由于中途有人上下,过道上的人也就跟着向前流动,刚才还在你面前的人过不了多久就被挤到较远的地方了,整个过道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不久,一对带着一个四五岁小女孩的年轻夫妇吸引了我的目光。男人穿着印着“#摩托”字样的制服,制服上有几块显眼的油渍,女人

10、穿着简朴而整洁,小女孩被打扮得很惹人喜爱。这一小家子被推挤到我眼前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惊异的画面:各背着一个大包的夫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身子努力地微躬着,小女孩紧抱着父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身下的空间虽然很小,但小女孩竟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拥挤的人流。不一会儿,男人挎在胸前的小背包里的手机响了,夫妻俩把身子尽力向下蹲了蹲,妈妈柔声地对小女孩说:“宝宝,接电话,可能是爷爷来电话了。”小女孩懂事地踮起脚尖很费力地拉开小背包上的拉链,抓出一个旧款手机。那铃声是最普通的座机铃声,却仿佛响彻整个车厢,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喂爷爷吗嗯我们在火车上快回来了爸爸妈妈给你和奶奶买了好多好

11、吃的”那甜美的童音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的双眼模糊起来。那画面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一辈子都难忘啊!当我反应过来想给他们让座的时候,他们已被挤到远处。看着过道上还在涌动的人流,我竟想起了我的那条小河,一股敬意从心底翻涌上来家是什么?是父母,是妻儿,是爱啊!回家既是亲人的团聚,亦是一种不渝的信仰!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回家竟是这样的令人震撼!又临近春节,前几日路过火车站,眼前的场景还是那样熟悉。各种各样的人挤满了车站,他们有的背着包拎着袋,有的扶着老牵着小。他们的脸上大多没有我当年的焦虑和不安,眼里满是淡定和从容。有人说过,春节回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是历史悠久的人文传

12、统。是的,千百年前,春节将至的时候,驿道上古道边不也是挤满归家的谪人和游子么?我的眼前再次浮现我的那条小河,那奔驰的火车、汽车和涌动的人流不就是一条条流不尽的河吗?家的召唤就是大河的召唤啊!回家是一条流不尽的河,从亘古流向永远!1在火车上,我的思想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摘取选文中的词语补充填空。可悲 _2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各背着一个大包的夫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身子努力地微躬着,小女孩紧抱着父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身下的空间虽然很小,但小女孩竟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拥挤的人流。(从描写的角度赏析)3两段中,作者一再强调火车上的拥挤,这样写有何作用?4除了“

13、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不断流”之外,文章标题“一条流不尽的河”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出你的理解。5中国人有着重家爱家的传统,这种传统有时体现在过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行为上。你怎么看待许多中国人过节时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团聚的行为?请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2、筷子春秋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

14、代。“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