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093006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房育召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起双手、认真听讲”“先举手、后发言”等的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已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必须正确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培养适合新课程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专

2、心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对低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边听边思考。中、高年级学生提倡有时可以边听边做听课笔记。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包括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及老师的演示和板书等。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抓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数数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由教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

3、细地观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良好习惯。最后,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分析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一年级下册愉快的周末,设计套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体会,在玩中去体会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难点,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了成功,自信心增强了

4、,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二、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数学学习过程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先从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一年级开始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数学阅读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

5、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务必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激发思考的欲望。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特别要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可以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

6、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等,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例如,“统计”单元的评价试题中,要求学生在分类

7、整理学具并完成统计表的基础上,再提出几个问题并予以解答;在“20以内加减法”单元,要求学生先将物体分类数一数,再提出几个问题并予以解答;在教学2148估算时,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可能学生会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作业既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注重使学生养

8、成良好的独立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先复习后完成作业,不拖拉,不抄袭。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认真审题,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养成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方面估测和检查的良好习惯。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性不是教师教会的,只能靠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悟出来。教学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交流形式,有效的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拿铅笔”的问题情境: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拿铅笔,其中一人从一盒

9、中拿出全部的1/3,另一人把两盒铅笔平均分成三份,盒出其全部的1/3。从而引出“为什么俩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3,但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个充满着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来,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分数的理解。必须指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防止出现“合作交流=热闹”或“合作交流=说话”的现象。注重小组成员的搭配,做到合理分工,更好地发挥互相交流和互相启发的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我

10、选择伙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自己动手分一分小棒,把十几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即十根和几根,几根不能拿掉9根,就从十根中拿掉9根,再把剩余的相加得到得数。在操作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理解基本算理。还有许多的案例都是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出数学知识的,像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通过折叠、裁剪、粘贴的方式;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折叠、搭积木等。例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

11、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在教学中适量适度地安排自主实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数学概念。五、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

12、供一个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个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目等学习活动并结合应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影响着能力、性格的发展。良好学习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把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