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09078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夜望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五夜望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五夜望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五夜望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五夜望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夜望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夜望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互动式教案)课题十五夜望月课型古诗课时一课时设计者胡娅玲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古诗内容,能正确理解、背诵、默写古诗。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感受作者别离思聚的情意。教 学 重 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教 学 难 点 体会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感受作者别离思聚的情意。方式 诵读、想象、感悟自 我 调 整策略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手段 收集、扩展板 书 设 计十五夜望月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教 学 反 思序号个 性 化 教 学 过 程自 我 调 整一、二、三、四、五、谈话导入。1、

2、 至古以来,“月亮”都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事物,自然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乐于描绘的对象。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2、 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读古诗,了解秋思。1、 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2、 指名读诗,学生评价。3、 从诗句中,你能了解到这是什么时候的“十五夜”吗?中秋夜 物冷露、桂花 人人尽望(月)、秋思4、 回顾中秋节的习俗,你想说什么?5、 再读古诗,能明白作者说的什么意思吗? 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

3、,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入情入境,感悟秋思。1、 同是望月,但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现在,我们把自己置身于诗句描绘的情境之中,来体味诗中蕴涵的这份浓浓秋思。2、 学生交流,引导感悟。(1)谁思?谁被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诗人在凝神望月,普天之下,谁又不是在举头望月呢?诗人思念,十五月夜,望月的人又有谁不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毕竟是月明之夜“人尽望”啊! “不知秋思落谁家?”面对明月,相思之苦跃然纸上,但诗人却不直抒胸臆, 借委婉的语气试问:“秋思落谁之家?”相思之痛本以烙在诗人心中,烙在望月的人儿心中,烙在羁旅天涯的客人心中!(

4、2)在什么季节思? 抓住一个“秋”字,“愁,离人心上秋。”作者在秋天,在深秋望月相思,柔肠寸断,内心是何等的苍凉!(3)在什么时间思? 八月十五,本应是合家团圆,可是诗人却独在异地他乡,只能凭借明月千里寄相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上是一轮圆月,诗人的心中却因不能相聚而只存一轮残月。(4)在什么环境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皎洁的月光带来是凄清的寒意,皎皎空中的是孤月一轮。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四下悄寂,栖落在树上的寒鸦更加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与深远。 “冷露无声湿桂花”露是“冷露”;声是“无声”,打湿的又岂止是桂花,桂花被无声的寒露打湿了,诗人的心也被这又湿又冷

5、的寒露深深的打湿了!那离家所有的望月的人儿呢,哪一个人的心不是又湿又重难以捧起呢?3、 带上你从诗句中感悟到的秋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 背诵古诗。总结延伸:1、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2、 补充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选背相见欢。2、 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3、 从下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自学。江南杂体二首王建 江上风翛

6、翛,竹间湘水流。日夜桂花落,行人去悠悠。 复见离别处,虫声阴雨秋。 处处江草绿,行人发潇湘。潇湘回雁多,日夜思故乡。 春梦不知数,空山兰蕙芳。资料袋: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河南舞阳人,唐末五代时期杰出封建统治者。其所创立的前蜀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承唐启宋重要的国家政权,对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

7、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

8、,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

9、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第

10、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课外补充与月亮相关的诗: 1、床前明月光

11、,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2、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2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2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3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 3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