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计算教学的课堂“返璞归真”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在课堂上教师放下架子,躬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有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教师以及课堂都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情境创设,有如摆设;合作学习,有形无质;鼓励夸奖,随意滥用;课件繁多,抛开文本;三维目标,机械割裂有些“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在追求所谓个性张扬、热闹的背后,总给人有肤浅、浮躁的感觉。人们常说:“无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
2、的最好技巧是无技巧”,而追求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现摘录该课的一些片段,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案例描述:一、复习准备、呈现材料: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师:(随手举起了数学教科书,翻开到一半)你看到分数了吗?生:我看到了,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师:老师刚才在学校教学楼前,看到一个花坛(师画出),我又看到分数了,你看到了吗? 生:每个图案占这个花坛的。师:老师早晨洗脸时,又看到了分数,你看到了吗? (师
3、出示洗脸毛巾实物)生1:红色部分占这个毛巾的;生2:白色部分占这个毛巾的。师:老师在吃口香糖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口香糖实物)生1: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个,就是吃了这板口香糖的。生2:吃了3个就是这板口香糖的,吃4个的话就是它的。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口香糖的。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师:看到黑板上的、,你还想到了什么?生1:比 大。生2: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加减,比如2和5合起来是7,那么分数和可以合起来吗,如果能,合起来是多少?生1:合起来是。生2:+=。 生3:(有点犹豫的样子)我觉得应该是。师:你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4、说明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怎么办呢?你能否说服对方你的意见是正确的?师: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片画图折纸,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比如口香糖先吃掉1个,就是它的 ,又吃掉了2个,就是 ,合起来是3个,所以是。师:有没有画图的呢?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师:刚才认为是的同学,你现在的看法呢?(表示同意其他同学的意见)师:分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是不一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师:下面这些算式你会算吗?如+ =、+ =。师:+ ,你怎样想的呢?
5、生:里面有2个 ,里面有3个,合起来是5个,就是。师: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加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三、 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对吗?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生1:一个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再从4份里去掉3份,还剩下1份,就是它的,所以-。(学生画图演示)师:你能从黑板上挑一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四、课堂总结:案例分析: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藉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
6、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充分体现出教师要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把握起点,合理定位。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具有适当弹性。本节课的教学,是安排在“分数初步认识”之后的教学内容,显然,教材安排在这里的简单分数加减计算,其本意是通过分数的简单计算来巩固分数的初步认识。鉴于此,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通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小于
7、10)的计算,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初步认识;(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等手段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小于1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后续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仅能借助直观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且能抽象出计算方法“分母相同的只要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甚至有学生能借助直观手段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教学目标虽不能任意拔高,但我们不妨把“借助直观等手段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小于10)的计算方法”设定为底线,下要保底,上可不封顶!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
8、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知道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 =时,我引导学生说出,是2个,是3个 ,合起来是5个。当算出+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时,我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创设矛盾冲突,提出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计算课上出浓浓的数学味。二、巧用素材,随机取例。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
9、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为了研究这种数,老师这几天眼里看到的全是这种数,你们有没有看到?”并随手拿起数学教科书,翻到一半问:“你看到了分数吗?”学生回答是:看了的占教科书的,紧接着出示校园里花坛图案每个图案占这个花坛的,洗脸毛巾红色部分占,以及口香糖吃了其中的1个占、全吃了占、吃了3个占等等。随后,我指着从学生口中说出的这些分数,顺着问:“看到和,你
10、想到了什么?”“和合起来是多少?”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这样的引入不仅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制造冲突,诱发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是尤为重要的。当学生说出+=时,我马上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听到一名学生犹豫地说出:我觉得应该是,我立刻追问学生:+=,你们说对吗?学生纷纷摇头,我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的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吃口香糖”做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做数学” 的教学理念。我适时抓住时机,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