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的悖论.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3页
文档ID:541969154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的悖论.doc_第1页
1/3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的悖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海明威一生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他所创造的“硬汉形象”和“悲剧情节”式的主题以及简洁洗练的“电报式”语言使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深入人心作为“迷茫一代”的代言人,他在作品中贯穿着一种不屈不挠、绝不认输的硬汉精神,但同时也流露出于此对立的悲观情绪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和现代资本主义所展示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异化生活,20世纪初的人们对人生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感到困惑和茫然,并逐步成为“精神的流浪者”人们不断在追寻着人性是如何异化的?什么才是生存的本真? 人性还可以回归自我吗?作为一名有责任、有道德、有见地的作家,海明威旨在通过指称式言说的方式企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揭示人生生存的困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失落还能挽回吗?人性能从异化的状态下得到自由解放吗?其中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再次向世人提出这一现实和严肃的主题   一、人性的异化   存在决定意识,在西方现代社会中,随着上帝的死亡,随着人本精神的迷失,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文明的迅速推进,高度技术化、物质化、非精神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并且物对心灵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侵入人心的领地,力图将其物化在物化的文化价值的主导下,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遇种种困境和危机20世纪30年代正是存在主义的酝酿和形成时期,海明威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就人的身份、价值、尊严而言,其向度是向外的,指向他人和社会,旨在获得接受与认同而精神失落或异化,其向度是朝内的,是指向人自身,涉及自主和自我确定在人生的态度上,既有对社会憎恶、消极、内向的一面,也有积极的、追求的、外向的一面海明威笔下的世界就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充满生存困境矛盾的世界在非理性的世界里,人类最原始最质朴的人际关系遭到践踏,人类最真诚最宝贵的良知不复存在一部分人丧失了生活的本真,找不到生存的本我状态,陷入追求感官享乐和物质虚荣的泥淖中只有一少部分人才能保持生活的本真,坚持人性的解放   海明威通过《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生活本真的美丽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及其灾难性后果在衣着外貌上,草原职业猎手威尔逊穿着“宽松的上衣”“肥大的裤子”“脏极了的靴子”,他的帽子挂在帐篷支柱上的一根橛子上,而他一笑起来脸上的鱼尾纹“便快活地皱了起来”。

这些描述都体现了威尔逊的自然、随和、洒脱和放荡不羁而雇用他的上流人士麦康伯先生虽然“穿着和威尔逊一样的猎装”,但是新的他的“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划艇手”他的太太玛格丽特更“是个极为标致、保养极好的女人”现代文明人工雕饰的痕迹和养尊处优的生活在他们身上一览无遗   在行为上,威尔逊按照自己的准则行事,各种“文明化”的规则在他身上一概不起作用威尔逊所了解一切都是他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存的准则,他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性的自由,他明白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生存的本真而麦康伯先生对于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等则知之甚广,他知道摩托车、汽车,知道打野鸡,知道场地球类,知道书里讲的性问题,还知道他钱多,妻子不会离开他,而他也不会离弃妻子,因为她太漂亮他来非洲打猎不是为了接近原始的大自然,接受生存的考验,而仅仅是因为受到媒体的宣传,为他们罗曼蒂克般的生活增加冒险刺激的体验面对妻子的不忠,他能委曲求全,甚至早餐时面对给他带“绿帽子”的威尔逊也故作镇定面对妻子对自己懦弱胆小的冷嘲热讽只能故作不知他害怕威尔逊把它像兔子一样逃跑的事告诉俱乐部的其他人,他如此在意他人而非自己本身所有的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异化的、符号化式的生存方式,在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中,麦康伯找不到生存的真正价值。

玛格丽特是文明社会人性异化的又一个典型她漂亮、精明,用她的美貌和地位为一种从未用过的化妆品做广告而得到了5 000美元她冷酷无情,不懂得珍惜爱情,她与丈夫的关系完全建立和维系在金钱的基础上她虚荣刻薄,毫无理由地要求养尊处优的丈夫要具有非洲猎人的野性当由于恐惧,麦康伯在狮子面前逃跑,丧失了作为男人最起码的尊严时,玛格丽特对他公然蔑视,污辱挖苦当丈夫终于在维护尊严的强烈欲望下鼓起勇气,勇斗野牛时,却被她所枪杀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在她手中葬送无怪乎一些评论家认为她是海明威作品中最邪恶的女性,是“妖女”的化身  二、异化与回归的悖论   海明威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现代文明及其物化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异化,但更主要的是揭示在异化的生存困境中人性是如何异化的,在异化与本性回归的夹缝中人能做到自我选择吗?在这点上,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萨特坚持的“自我选择”论有某些共同之处萨特的出发点是人的荒诞处境,这种处境是人在处于极限的或限于重大危机的生存困境,个人应在其中承担责任,直面荒诞人的存在价值有待于自己去设计和创造,按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这才是人性回归的真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困境不可避免地与人生的悲剧联系到一起。

一方面要乐观、刚强、有理性,另一方面又感到悲观、迷惘、非理性,这种突出的矛盾此起彼伏人的生存困境总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一般的形而上的生存困境,一种是形而下的生存困境前者决定了悲剧时代的共性,后者决定了各时代的悲剧的个性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也不断层层束缚自身人的生存困境有自然困境、社会困境、精神困境和人本体困境,这些困境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现代人不仅感受了死的痛苦,更体味到了生的形而上的痛苦   海明威在文中为我们提供了走出这种困境的三种范式一是接近自然,远离异化威尔逊固守草原,与动物抗争,对文明化的规则置之不理从而坚守人性的原始本真   第二种范式是享乐主义的出路在非理性的世界里,人们不想面对生存困境,直视困境只会使人更加痛苦、绝望这也是为什么海明威笔下的一些人物热衷于吃喝、运动、睡觉、打猎、钓鱼、甚至性的解放等这类直接给感官带来满足的东西而非理性的思索在这点上,玛格丽特充分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的某些特征她坚持“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在国内时就屡屡“红杏出墙”到非洲后再一次违背了“绝不会再有那种事了”的承诺而主动向威尔逊投怀送抱她看中麦康伯的金钱,肆意挥霍而面对野牛冲向丈夫的瞬间,她又恢复了“自我”,举枪向野牛射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结果丈夫死于枪下。

在这点上争议颇多,认为有意枪杀是由于她害怕丈夫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不再听命于她而认为无意枪杀的人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开枪,野牛也会把他给撞死的无论如何,丈夫毕竟亡于她的枪下,她在这点上要遭受“超我”的谴责,因而躲在车的角落里歇斯底里地哭泣,她害怕男人将她斥为“下贱货”而不再理会她,并悲悲戚戚地恳求威尔逊“别说了”享乐主义不能使人摆脱困境,获得幸福,取得人性的解放,只能进一步走向异化的深渊第三种途径是直面自我,自我选择麦康伯由怯弱畏缩、沮丧自卑到发奋振作、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主体选择的自觉性他曾经那么胆小懦弱,特别是在面对狮子逃跑的那个夜晚,“当他躺在挂着蚊帐的吊床上静听夜籁的时候,那种情景深刻到洗刷不掉,令他感到噬心的羞愧更有甚于羞愧的是,他心里感到一种冰冷空虚的恐惧这恐惧填满了一度曾是自信心所具有的全部空间可第二次面对野牛时,他的心态竟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他平生第一次觉得一点也不害怕相反,它却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兴奋的感觉追袭野牛时,“他的心在猛跳,嘴里发干,但这次是由于兴奋,而不是害怕野牛向他冲击时,他竟然不加躲避,“只顾用心瞄准,又开了一枪”他在向自己的生存困境发出挑战,他置生命于不顾,用生命去换取尊严、换来幸福。

人的生存价值在瞬间得以体现可惜妻子的枪杀使他短促的幸福化为乌有人觉醒以前与觉醒后的生存困境不同,人竭力企求自我完善时的生存困境与人感到本性失落后的生存困境不同人的自由和幸福只有走出人本体的生存困境才可以获得,然而,人永远摆脱不了生存困境,人更无法最终走出人本体的生存困境这是人在本体论上的二律背反,人无法逃离的生存悖论可是麦康伯做到了,他的死使他短促的幸福得以永生  三、人性的回归   许多评论认为孤独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的共同处境,失败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失败的主题通过“胜者无所得”形式表现出来麦康伯的死亡表现得尤为明显,毁灭式暴力转瞬间将浪漫式的胜利化为乌有,他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海明威为何还要创造出那么多在战场上和渔猎场上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无论是《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涅克,《太阳照常升起》的巴恩斯,《永别了,武器》里的亨利,还是《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他们的使命就是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而他们的超人之处在于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并超越它麦康伯在觉醒前的异化形象令人感到厌恶和同情,但从他振奋的一刻起,在他身上体现着不屈不挠、战斗到底、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异化不可避免,失败不可避免,但在精神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海明威的文学魅力,这是一种虽死犹生的不朽精神。

就连威尔逊和麦康伯猎杀的狮子和野牛,在它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麦康伯虽然死了,但他用他死前的勇气换回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换回了人性的回归死亡并不可怕,生命虽属偶然,但死亡是必然的,只有面对困境振作勇气才能获得新生麦康伯的死令人感到惋惜、遗憾,但他死前企图超越自我、回归自我的抗争绽放出乐观的火花人性的异化与回归是世人注定要面临的生存困境,就如同向日葵注定要过一半是阳光一半是阴影的生活,但它始终不渝地跟随太阳而转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