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陕 北 第一村.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2KB
约9页
文档ID:541966491
陕 北 第一村.doc_第1页
1/9

陕 北 第一村  这是一把探寻秦晋商业文化的钥匙,这是一块深埋在黄河故道的珍稀之宝佳县木头峪,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子,曾培养出了4进士、2举人、1拔贡、53贡生和秀才建国后,又出了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9人,大学教授8人木头峪曾是晋陕“水旱码头”,也是陕北首家“税务所”所在地 佳县木头峪:晋陕峡谷第一村  过去和现在在这里交融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冲刷,依然巍立的民居  古香古色的佳县木头峪 资料照片 佳县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出的滩地上该村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现居人口近千人,以张、苗、曹三姓为主木头峪村背依大山,唇吞黄河,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  明清至民国年间,木头峪村繁荣鼎盛,之后随着水运的式微,木头峪村最终衰落,但至今仍保存明清古民居27院;古献殿、文昌阁和观音庙各一座;各类门匾和其它牌匾50余幅,依然能使人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木头峪村书香气味之浓重、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村落文化中屈指可数。

木头峪村的文化史 木头峪村曾为满清朝廷培养出4进士、2举人、1拔贡、9训导(相当于教育局局长)、53贡生和秀才建国后,又出了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9人,大学教授8人自民国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里,小小的木头峪村产生的戏剧演员多达400余名关于木头峪文化村的文化故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张学昌,清道光14年(1834年)甲午科文举人,曾任白河县训导清光绪11年(1875年),告老还乡的张学昌,身着布衣,正在扫院,两骑高头大马卷起滚滚红尘直奔木头峪村,报子双手高举红帖半跪在张学昌的大门口叫道:“恭喜张老爷,你儿子张岱明高中举人,请接喜帖!”张老爷子似乎没听见,仍在不慌不忙地扫院报子再次高喊:“恭喜老爷,你儿子张岱明高中举人,请接喜帖!”张老爷子这才将扫把慢腾腾地放在墙角,掸掉身上的灰尘,接了帖子,不以为然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家不缺举人,我也是!”张老爷子的话惊得报子半晌回不过神来张学昌一家出了两代举人,被当地传为佳话  苗滋荣,字培之,民国年间木头峪村有名的私塾老师,号称“秀才模子”言下之意,他如同模子,只要他教的学生,没有考不上秀才的  现在,在木头峪村南一公里处的黄河岸边,一尊高大的石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耸立在大山脚下。

该碑立于民国十三年,上书“百芳厅”三个大字,是苗老夫子的学生苗天培(进士)、苗晋仁(进士)、苗时英(拔贡)等几十名学生自发而立,以此纪念他们最敬重的恩师——苗滋荣  继苗滋荣之后,民国年间,木头峪村还有两位备受人们尊敬的私塾先生苗宝生和苗处英苗宝生曾荣获秀才案首(秀才第一名),号称“二秀才模子”;苗处英则以“严师出高徒”而著称苗宝生和苗处英为木头峪村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木头峪村自古以来才子如云,令许多知名人士赞叹不已,就连陕北最大的地主——米脂姜氏庄园的园主姜耀祖,对这里也是仰慕不已,并感慨自己无缘生在这风景秀丽、书香浓郁的风水宝地于是,他把爱女姜小妹嫁给了木头峪村的大才子苗处英  据说苗处英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帅得“不可思议”婚后,小两口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没过几年,姜小妹生下一男二女姜老爷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于是,不惜重金在木头峪村北为女儿置下田产,并大兴土木,准备按姜氏庄园的建筑风格为女儿修造一座舒适的豪宅,甚至连大门前镇宅的一对雄壮石狮都运来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房舍刚刚修到一层,姜小妹突然暴病身亡,姜老爷子在痛不欲生中,停止了对豪宅的投资于是,在以后长达近一个世纪里,这半拉子工程一直像一块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疤,以残存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百年的悠悠往事。

  苗重华,又名苗德润,是木头峪村走出的又一大才子,曾做过洛川县训导任职期间,他尽职尽责,使当地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洛川的官府和老百姓赠苗重华两块书有“名策天府”和“名列成均”的牌匾,以表感激之情  苗重华的儿子苗天培,曾做过佳县完小、螅镇完小校长,佳县农会会长,绥德县和定边县的知县等苗家大院的二门外曾高悬“砥柱葭芦”木牌,二门内悬有民国年间苗天培的学生荷叶坪九兄弟赠送的牌匾“仲连复生”  苗天培的儿子苗志雄,是佳县医院和中医院的创始人,曾捐赠三十垧土地创办了木头峪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为木头峪村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基础  苗天培的孙子苗常茂,曾任榆林高专校长、书记多年来,苗常茂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多方争取资金,除捐资重修木头峪戏台和通往木头峪的沿黄公路外,还为木头峪希望小学捐款捐书,为家乡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像苗重华、苗常茂这样一家几代人从事教育事业的家庭,在木头峪还有不少  木头峪村还有一大独特的文化现象旧时,大年初一早晨,木头峪村的人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包饺子,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挨门逐户观看对联,因为木头峪村的对联大都是自编自写的大家赏文论字,品头论足于是,一些经典对联口口相传,留传至今:  十年来文坛作战但觉日短 一旦间里居小巷实感夜长 ——张振声春联 出有门入有门借贷无门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光棍曹嘉松春联 …… 相传有一家人正给小儿子娶媳妇,老父突然去世,恰巧大儿子又生下小孩,木头峪的两大才子苗天培、苗滋荣就送了挽联:  亡父方不葬孙媳分娩嗟赤子无福早生三日见曾爷  小儿正完婚先颜气仰恨苍天不吊复加一日全俱面  木头峪村另一奇特的文化现象是匾额文化。

该村现有200余户,据考证,60余户有门匾和横匾,约占全村近三分之一,可见书香气味之浓重、文化底蕴之深厚  这些匾额大都属于功德匾、颂神匾、门匾、牌匾等,如“恩进士”、“岁进士”、“文魁”、“德教堪式”、“公正廉明”等等  木头峪古民居灿烂的匾额文化,不仅记录着民居主人的文化修养,也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更为这个古文明村庄增添了十二分的灵气木头峪村的文艺史  木头峪村曾培养出400余名戏剧演员,毛泽东主席就在白云山观看过该村“群众剧团”的精彩演出  木头峪村的村民酷爱艺术,出了许多戏曲爱好者早在民国初年,木头峪的曹家猷就领着由各村组建起来的戏班走南闯北,声誉鹊起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猷及村里的有识之士合伙创办了“木头峪俱乐部”,后改为“木头峪群众剧团”,聘请山西戏剧界名流前来传艺,村里的年轻人一呼百应1943年,木头峪群众剧团到县城演出后,受到普遍赞扬,改为“佳县文艺工作团”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恰逢白云山九月九传统庙会,主席一行在真武祖师正殿的戏楼上观看了该团表演的晋剧《反徐州》,并赠予该团“与时并进”的锦旗从此,木头峪剧团名扬大西北1953年,佳县人民政府将木头峪业余剧团改为“佳县晋剧团”。

  木头峪剧团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文艺界的精英在近一个世纪里,从木头峪村走出的演员多达400余人,其中名扬陕北的就有:  苗林林:原陕西省歌舞团团长  苗公俭:著名导演,先后担任绥德剧团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明良:著名导演,原延安歌舞团团长  延安鲁艺文工团对木头峪的文艺也起了重大作用1943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晋陕峡谷,黄河这一天然屏障把日军挡在了东岸日军在山西临县的吕梁山头架机枪、安大炮向隔岸扫射,同时还派飞机昼夜在天空盘旋威胁  在战火中,延安鲁艺文工团受毛主席、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委托,在团长张鲁和副团长王大化的带领下,爬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木头峪村慰问演出他们演出了现代剧《夫妻逃难》、《刘二起家》、《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十二把镰刀》和大型歌舞剧《王仁厚》精彩的演出,激发了木头峪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热爱和对国民党、旧社会的愤恨,也更加坚定了木头峪人抗日救国的信心  木头峪群众把最好的粮食拿来给慰问团的同志们吃,一筐筐的红枣在群众和演员之间推来让去饰演国民党的演员,群众不理他也不给派饭吃;饰演八路军的战士,群众围成一团抢着派饭张鲁团长诙谐地说:“这说明我们的演员是最好的演员,木头峪的观众是最伟大的观众。

木头峪村的革命史   木头峪村为中国革命培养过4位省军级和9位地师级领导干部  刘子义(苗从模),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厅长,政法委书记;张鹏图,曾任国务院政法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鹏俊(江波),曾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张家付,曾任黑龙江省总工会主席……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头峪人苗乐山(又名苗从縂)、苗从滨在绥德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苗从权在省立榆中第六中学(榆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暑假,木头峪旅绥、旅榆学生回乡后,成立振葭会,宣传马列主义,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得人心,影响很大,为成立佳县委员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7年夏,只有17岁的木头峪人刘子义(苗从模)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把家当成党组织秘密活动据点,陕北地下党早期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马明方、马文瑞、张达志等同志,都在他家住过,并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刘子义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坐在大门口一边纳鞋底,一边放哨,每当这些同志吃到刘子义母亲做的可口饭菜时,就无限深情地说:“革命成功后,我们一定会来看望您老人家,革命不会忘记您这位英雄的老妈妈。

  建国初期,刘子义先后担任陕西省公安厅厅长、政法委书记、省委常委等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头峪附近的倍甘、王宁山、刘木瓜沟、小畔上、寨子上、黑心圪坨等村,都有了党支部,属木头峪中心支部领导为了便于活动,在木头峪的前后村,分别开设了两个旅店,由党员张恒、张岗和苗从桂(刘子义长兄)分别负责1933年7月22日,葭县代表张岗(木头峪人)、张达志、高长久参加了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分析形势,建立了木头峪中国共产党中心支部  1934年、1935年,木头峪村发动了两次震惊陕北的武装暴动,烧毁了地亩款册后来革命斗争由暗转明,刘子义、张鹏图、张刚等人在木头峪组建了陕北工农红军第四支队和第六支队,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号召群众拿起武器,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布被镇压反动分子的罪行,帮助红军、扩大红军,建立人民自己的政府  1936年,杨虎城部团长闫揆要的副官苗光周(木头峪人),偷运枪支弹药给共产党,事发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湖南岳阳;苗庆(木头峪人)在淮海战役中曾任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的副官,后投诚起义,任华东军事学院教官另外,木头峪苗从惠和张玉凡二人,同为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也先后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木头峪的革命史上,女才子们的功劳也不可忽视木头峪女才子多,原因有三:其一,木头峪是有名的文化村,对于读书识字,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男童上学,女童也上;其二,木头峪有许多带了家眷在外地做官的人,这些子女在外接受了比木头峪更先进的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