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997-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doc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9KB
约55页
文档ID:541956749
1997-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doc_第1页
1/55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997年-2005年)199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答案:(1)B (2)D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1、C  2、C  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答:1.C 2.B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0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 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3(广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8分)赤壁 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答:1.对仗(或: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7(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8(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东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9(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