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新乡学院 朱方伟第一章绪论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 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和自我意识认识过程是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组成;个性心理特征有 能力,气质,性格组成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过程,是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意识 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人在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关系: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对事物的情感体 验,以及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是不可能实现的2) 个性心理影响心理过程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 程表现,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色彩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心理的个性特征二 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3.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认识心理本质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⑵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⑶揭示心理过程的基 本规律;⑷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⑸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6 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4. 理论意义: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证;⑵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 主义思想;⑶有助于临近学科的发展实践意义:⑴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⑵有助于做好 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⑶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⑷对提高教育和教 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了(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创建第一门心理学杂志《心理》人的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桑代克西方最早的心理专注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学派是人本主义学派6.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研究意识经验,强调内省法,感觉意 志激情三元素,情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研究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1.否认意识,主张行为2.反对内省法, 主张实验法强调正常行为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韦特(反对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为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强调无意识现象)认知学派代表人士皮亚杰和奈赛尔(注重儿童思维发展,分析智力结构,新研究法)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重视人格,人的本性是善良的)7. 心理学研究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要必须按照事 物本来的面目加以考察系统性原则: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 在整体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发展性原则:我们必须把心理现象看做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变化的观点去认 识人的心理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依据理论指导,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对 人类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 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的观察来了解其 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霆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 律的方法。
一般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调查法:就某一(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 推测团体的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一般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测验法:研究者利用一套标准化的量表来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2.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 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层3.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轴突、 树突)组成,胞体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神经元与神经元 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4.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和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丘脑、下丘脑)、 小脑、大脑5. 脊髓位于脊椎管内,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控制躯体与内脏的一些本能反射;脑干 区域主要负责与生命有关的基本反射;间脑主要是情绪中枢;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随 意运动、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6. 大脑表现有三大沟: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四大回:额叶(语言中枢)、顶叶(感 觉、运动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7. 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扩散 集中、相互诱导8. 神经系统(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 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机构叫反射弧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9.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无条件反射(生来具有)和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的)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行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 物是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10.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相同点|: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 |不同点: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是被动的接受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刺激”模式,个体主动 的通过操作工作形成的另外,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操作)有关,出现在 操作之后,经典性条件反射,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11. 心理的实质⑴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⑵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 象;⑶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⑷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12. 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前者为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即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属性;后者为抽象的信号, 即语言文字等信号前者是一非条件刺激物为基础,后者是以条件刺激物为基础联系: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第一信 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不断的矫正和充实第二信号系统,使之精确的反应现实第 二信号系统在生活中不断代替调节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可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13. 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a. 实践是人的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b.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实践活动质量方向.c. 心理是否正确的反应客观现实,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第三章感知觉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b. 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c.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如 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2. 感受性:指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 LLLL -LLLL -LLLL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差别感受阈限与原刺激量比值是一个常数3.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表现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继时)、联觉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是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变化的现象盐水)联觉:不同感受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冷暖色)4.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特点: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b. 反映事物各属性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整体的事物;c. 知觉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是感觉的有机综合5. 知觉可分为物体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 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两个静止物体之间刺 激视网膜)、诱动知觉(浮云太阳)、自主运动(烟头)6.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人们总是选择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作为知觉的对象客观主观)整体性:人们总是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看为整体来感知接近相似闭合) 理解性:我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
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7. 错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包括:对物些觉(视、行重、时间、运 动)和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近因效应)8.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9.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⑴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觉对象就越完整越清晰⑵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⑶恰当的观察方法,要多角度 多层次观察,才会对客观事物认识更深刻系统全面⑷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 知识准备⑸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10. 知觉与感觉的辩证关系:既紧密联系又区别的心理现象⑴相同点:①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认识过 程的感性阶段,都源于客观现实;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 觉越精细越丰富知觉就越正确⑵不同点:①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 是纯粹的心理活动;②两者处于不同的认识阶段,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 是较复杂的心理现象;③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事物的整体属性。
11. 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教学活动中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建直观:通过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等方式,向学生真实、生动的反映实物面目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表、图片等手段,向学生展现实物的本质属性言语直观:通过教师的语言对事物做出形象生动的描述和举例a. 感觉规律的运用:(1)根据感觉适应和强度规律,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避免对视听等器官刺激2)感觉器官协同规律,要利用多种器官的相互作用b. 知觉规律的运用:(1)选择性:增强对象于背景的差异,避免无关的干扰⑵整体 性:优化教学结构,完整知识系统3)理解性:归纳形成概括化认知结构,演绎 形成分化认知结构4)恒常性:引导学生认识知觉映像与情境变化的相互关系; 教具和实物比例关系,克服定势、错觉第四章记忆1.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 理过程用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2.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