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doc(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答: 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答: 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
2、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
3、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
4、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4、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所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们不能随意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主观行为只能延长或推迟历史的发展,不可逾越某一历史阶段。第一卷 为什么资本论要把商品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 答:(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2)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3)商品是资
5、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所以,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分析的商品的性质?答: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的统一。我认为是简单商品,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来进行分析的。第一,从内容上看,这里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不包括劳动力商品,不包括剩余价值,不体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般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规定性的简单商品。第二,从研究对象看,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作为研究
6、对象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 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这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细胞形式”来开始进行分析的,体现的是资本 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也就是抽象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第三,从研究的逻辑体系看,在这一章中,首先研究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及价值的质和量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创 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问题;然而再研究价值形式,如何由简单的价值形式历史地发展为货币形式,简述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最后再揭示商品拜物教的 秘密,
7、物和物的关系如何掩盖着人和人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在由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形成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前,是高度抽象的细胞形式的简单商 品。这种简单商品的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以前适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以后还适用,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完全适用的。资本论中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一方面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1)劳动二重性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劳动二重性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钥匙;(3)劳动二重性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范畴奠定了科学基础。首创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奠定了基础;是正确说明社会资本
8、再生产与流通的前提;为建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劳动二重性学说又是理解资本主义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和发展规律的钥匙;是理解和说明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前提;为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要弄清这个问题,读完三卷资本论才能得到回答。现在只作一些简单的提要式的说明。第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是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未作详细分析。斯密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向前 发展,但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使古典经济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
9、重性,不懂得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无法回答木匠的劳动和铁匠的劳动不同,为何能进行比较的问题;由于不懂得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错误地把创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自然属 性,结果处于自相矛盾的混乱状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价值这种形式,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固的科 学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如果不懂得劳 动二重性,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就无法理解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发现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
10、理 解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无法理解具体劳动为何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并带来增殖额,也就不可能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无法计算剩 余价值率,无法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 析,也就无法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和社会 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等,也都失去其科学基础。可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
11、系列理解,都与劳动二重性有密切联系。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书的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 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马恩全集第31卷第331页),在资本论中他又指出:劳动二重性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可见,这个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答:后者决定前者。 什么是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各存在什么关系?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
12、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成正比、不变、成反比。 对劳动生产力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理解?答:从上述二者的相互关系看,基本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中所说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里的“商品价值量”,指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力”指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力。这就是说,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与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例变化,即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越多,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果
13、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分摊在更多的单位商品中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成反比例变化;即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 小。反这,亦然。这种情况,揭示了某一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与生产该单位商品所耗费社会必 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单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另一种情况是:马克思在分析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 的。”这里的“同
14、一劳动”,指同种社会平均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从同一部门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而是把整个部门当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时间的继起性来观察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社会价值量的关系。它是不受劳动生产力变化影响的。马克思的这种提法,阐明了劳动生产力的 变化与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的商品社会价值总量无关的原理。这就是说,不论劳动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 同的。又一种情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分析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时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 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15、。”这里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指相对于同种必要劳动而言的个别企业“特别高的劳动”。在这里,是考察同一部门 内部,劳动生产各不相同的企业之间的个别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在社会劳动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劳动生产 力的高低与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在同一部门内部,由于个别企业的劳动具有高于同种社会平均劳动的复杂程度,表现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 因而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创造出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的价值。这情况,实际上是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具体运用。上述三种情况,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在不同情
16、况下的具体化。第一种情况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 比。第二种情况说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会影响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第三种情况说明,在同一生产部门,由于个别 企业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创造出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的价值,因而这个企业的资本家能够得到超额剩余价值。 如何理解“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答:马克思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简单价值形式包含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这是因为:在简单价值形式中所包含的下述内容和特点,无论那一种价值形式都 是具有的。第一,一切价值形式都是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构成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