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109168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 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状 云

2、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境内凤凰山麓与龟山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南北朝初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后来唐咸通中工部尚书梅姓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见浮云溪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从此便有柳、梅、王三姓定居云和繁衍生息。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因金入侵而大量南迁,逐渐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到了明代,畲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有大量的客家(汀州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断迁居至瓯江沿岸。近现代多次的民众迁徙

3、入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有文化习俗的进一步融合,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江浙、客家(汀州)、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 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 旧时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可以说是四时八节,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除夕,有除旧守岁、迎神戏、灯谜、狮子闹千家、龙舞

4、百街、走马灯等活动。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历来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特别是舞动乡间的云和板龙从元代开始已绵延600多年未间断,而畲族元宵节则还有通宵达旦对山歌闹元宵等特有习俗。此外,我县及周边区域内的民众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中,经过自在、自发传承,也形成了世代传袭的表现重大生活内容的民俗节日,如畲族“三月三”、梅源梯田开犁祀福活动、沿瓯江村落的端午赛龙舟等等。 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

5、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来文化快速

6、涌入带来的冲击 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诸多文化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一些优秀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同样的主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个火爆,一个冷清。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作为集老、少、边、

7、穷、移于一体的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小县,我县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统计,全县11.14万人分布于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占了50%左右,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户。这样的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导致了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特别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市民,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骨干的流失,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日渐流失。此外,其他尚分散居住在各个乡村的村民也普遍外出经商务工,而且一般只在春节回家,节后又匆匆外出,一般村落在家居住的人员已所剩无几,很难组织一定规模的

8、文化活动。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 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我县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当中,县域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群众尚不宽裕,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目前还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节庆活动运作模式单一带来的制约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生活基础上的节日文化活动运作模式也应随之

9、逐步改变。然而,从我县近年来组织的几个节庆活动来看,其运作模式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组织 策划也有有待完善的地方,还一定程度存在“为办节而办节”的问题,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够,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也影响了我县各类节日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地方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 特色,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县除畲族“三月三”相对具有民族特色(但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相比又不具特色)、“梅源梯田开犁活动”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外,其它的传统民俗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人为拼凑成分多,原生态成分少,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地方传统民俗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各种传统民俗节日

10、活动未能很好地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展现,原生态性、地方性特色的缺乏,也影响了我县民俗节日活动的吸引力。 三、对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办节”模式的一次探索 传统民俗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我县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特别是今年举办的雾溪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因为“办节”模式的创新,让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全省8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我县畲族人口有近9千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8%。据考证,自明万历以来,广大畲民就有“三月三”吃

11、乌饭、唱山歌的习俗。但长期以来,我县各地的畲民通常只是以一个村,甚至是几户人家的小范围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只是“各管各”的民间自娱自乐,明显带有地方封闭性的局限。在年初省政府公布雾溪为畲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保护地后,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畲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今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雾溪村举办了一场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本次办节一改以往由政府自导自演、大包大揽的方法,而是明确了“畲族人过自己的节日”这一主题,突出了“吃乌饭”这一特点,提出了“民族特色有弘扬,群众主体得体现,年青人有事干,老年人有戏看,大家顺便还有钱赚”的目标,并采取了由雾溪畲族村具体主办、其他畲族村寨联办的形式。由于活

12、动形式的创新,让本次活动带有了明显的原生态性,群众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当天,全县26个畲族村几千畲民自发地聚集到雾溪村,浓浓的乡音和民族情缘让广大畲民一到雾溪立刻就沉浸在了节日的氛围之中,大家手捧乌饭,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属于自己民族的 “狂欢节”,以致到了深夜,围坐在篝火旁的畲民们还久久不愿散去。 虽然这次“三月三”乌饭节没有完全达到初设的目标,但“办节”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加上定位明确、主题鲜明,却让畲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展现,同时也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一次全新的尝试,为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保护和传承工作拓宽了思路。 四、对我县地方传统

13、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 雾溪“三月三”乌饭节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就必须同时关注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这两个方面。没有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种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同时,雾溪“三月三”乌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也说明了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并不是没有生命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

14、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我县的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龙与柳氏龙母传说、狮子闹千家等民俗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近年来,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协调困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俗文化才逐渐走向了衰败。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加大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挖掘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自身的力量。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完善传统民俗文化组织体系建设;通过树立典型、培育传人,开展文化

15、示范村、示范户评比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同时,还要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现代文明有机相结合,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设展示、发展的平台,为其创设适宜的“土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要确立以城镇“办节”为主,农村“办节”为辅的“办节”思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民转产转业转身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今后我县农民进城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应该让此成为加速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消亡的一个因素,而是应该将这一原本不利的因素转变为加快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一个契机。人口

16、的集聚,同时也为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此类活动集聚了人气。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重点搞好云和镇、崇头镇等人口相对较密集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培养文化经纪人等途径,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同时,通过城镇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逐步激发其他周边乡村民众过自己节日的热情,促进全县各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我们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中,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