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医学会针灸科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管医学会针灸科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门诊患者。一、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痛病(TCD:BNV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G50.0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一)。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
2、行)。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临床常见证候:风寒外袭风热上犯胃火上冲气滞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痛病(三叉神经痛)。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30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痛病和三叉神经痛。2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效果不明显。3. 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可根据病情
3、需要选择检查项目,如颅脑3D-TOF-MRA、颅脑MRI或CT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毫针;(2)电针;(3)经皮穴位电刺激;(4)埋线;(5)穴位注射;(6)隔姜灸;(7)耳针;(8)火针;(9)平衡针;(10)第二掌骨侧针法。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外袭证:疏风散寒 温经止痛。(2)风热上犯证:疏风清热 通络止痛。(3)胃火上攻证:清胃泻火 通络止痛。(4)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九)完成路径标准1.面部疼痛改善,视觉模拟评分2cm。2.发作频率减少,行为评分2分。(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2因患者及家
4、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 中医:面痛病(TCD:BNV110) 西医:三叉神经痛(ICD-10:G50.002)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标准治疗日30 天 实际治疗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10天) 年 月 日(第11-20天) 年 月 日(第20-30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完成初步诊断确定治疗方法。完成首次门诊记录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行为评价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行为评价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行为评价完成复诊记录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1、 2、 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