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读后感.doc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5页
文档ID:540445374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读后感.doc_第1页
1/5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一   我们生活的城市、街区、村庄是我们的家园、故乡 ,是心灵中最温暖的所在就拿我们生活的城市来说,我们对它的记忆、对它的感情与那些最平凡最熟悉的城市风景纠葛在一起:穿过城区的河流、狭长的街巷、老房子、城门楼、寺庙、名人故居、石板路、小餐馆、庭院里的海棠、小贩的叫卖声、屋檐上的瓦当、街坊邻居们的闲聊、孩童的游戏……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而言,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如同一条从历史深处蜿蜒流淌至今的河流,叙述着往昔的岁月,延续着祖辈的记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承载着无数居民的欢乐和苦痛   如今,全球化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拔地而起的楼群、笔直宽阔的马路、拥塞的车流、人工修剪的树木、巨大的灯箱广告、星巴克、麦当劳、24小时连锁店、闪烁的霓虹——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这些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却因传统与独特人文气息的消退而变得千篇一律我们时常会问自己: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难道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家园吗?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如何使之既保持历史所赋予的厚重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既让老年人能缅怀、触摸到过去,又能让年轻人在时尚的空间释放激情与浪漫?这看似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他在书中介绍了日本17个城镇社区改造及历史保护的事例这些城镇有北海道的小樽和函馆、新潟县的村上市和津川市、岐阜县的古川町、岛根县的大田市、佐贺县的有田町等我因为留学和工作关系,曾经去过书中重点介绍的小樽、古川町以及书中简单提到的京都、奈良以及琦玉县的川越市、长野县的妻笼宿、岐阜县的高山市、三重县的伊势市当年,我穿行在这些古老城镇的街巷上,既感受到它悠远绵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时尚气息,内心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新鲜和感动读了《再造魅力故乡》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散发魅力的城镇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而是当地居民呕心沥血营造出来的结果   《再造魅力故乡》的中心词汇是“社区营造”,社区营造英文是community planning,日文是“街づくり”社区营造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产物战后日本走的是一条重视经济的路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已排到了第二位然而,伴随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大量地方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出现了地方人口稀少、中小城镇和农村日渐衰退的局面同时,在大拆大建的现代化开发过程中,城市不仅出现了严重的公害问题,那些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物、历史街区也濒临被拆毁的危机。

因此,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关心的不再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名义的“开发”,而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市民团体应运而生,这些市民团体基本上由当地有责任心的居民组成,他们针对市政规划,积极提出建议,亲自参与到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中来,掀起了保存历史文化街巷的运动   城市的改造和建设理应体现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故乡的美好想象,社区营造就是朝此方向努力的结果它使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风貌得以保存和开发,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魅力,也使日本从片面追求经济、追求高效的时代过渡到重视历史传统和人文景观的时代,特别是以小樽、近江八幡、伊势河崎等地为代表的社区营造开展得非常成功社区营造的方式多种多样,涵盖面广,除了保护传统街区的社区营造以外,还有整治堤防道路,在堤防建绿化带;振兴日渐凋敝的商业街;为解决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困难而设立托老所;将空置的店铺、房屋用作儿童游戏场所;设立居民交流场所;与当地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居民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活动等等这些“营造”更为具体、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新中产阶级为了保护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而进行的运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社区营造是居民们落实在行动上的对家园的记忆和憧憬,故乡重新焕发魅力靠的是那些以自己所居住地为荣、对居住地有深厚感情的居民们的努力。

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再仅仅以抱怨来面对故乡的不尽如人意,而是投身于对故乡的勾勒、描画和营造他们认识到要想让故乡变得充满魅力,就需要重新赋予当地历史文化以新的生命力,需要城市或社区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和奉献 二   我曾经去过北海道的小樽,那里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街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樽也是日本社区营造的一个成功案例作为日本历史上煤炭输出港、商业都市的这个城市,早在1880年(明治13年)就开通了日本第三大铁路伴随着北海道大开发,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小樽一跃而成为商业都市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小樽开始挖掘运河,铁路运输和航运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战后,随着小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陆路逐渐取代了航路,曾经繁忙的运河两端堵塞、河道淤积、河水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运河边的西洋式建筑物、大石头建造的仓库、传统的日式住宅也被杂乱无章的建筑物所遮盖   20世纪70年代,在小樽城市改造过程中,市政府计划填埋运河、铺建公路当拆除了运河边那些杂乱无章的建筑物时,高大的石造仓库、洋房、日式房屋显露出来,令运河景观为之一变小樽市民重新发现了运河以及这些老房子的魅力,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运河,这些老房子就失去历史的依托,没有了灵气。

于是,这些热爱故乡的市民们为了保护运河、再现运河景观,成立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等市民团体,发起了保护运河的市民运动在市民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修改了原有城市改造计划,进行重新规划不但运河被保留了下来,其历史文化资源也被陆续开发出来并赋予新意石头仓库、西洋建筑物被辟为博物馆、八音盒店、玻璃作坊、餐馆、酒吧、工艺品小店,运河边建起了一条全长1120米的散步道,道上立有煤油灯灯柱夜幕降临,灯光摇曳,老房子倒映在河水中,成为小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由此,具有历史风貌又散发着时尚气息的小樽成为了颇具人气的观光地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刺激了小樽经济的发展70年代小樽每年仅有170万的观光客,而2006年小樽的游客人数达到近700万   在日本,未在战争中受到空袭破坏,又未被现代化进程所改变面貌的城镇非常珍贵像长野全长500米的“妻笼宿”是江户时期中山道上过往商旅的中途驿站,以旅馆聚集而闻名近代以来,铁道、公路的修建使得交通大为便利,群山环抱之中的中山道逐渐被人遗忘妻笼宿”却因祸得福,由于未被开发而呈现着100多年前的风貌我曾经去过那里,非常喜爱那条充满江户风情的街巷,觉得那里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日本这条崎岖山路上的街巷也是社区营造的典范。

1968年当地政府想要拆除“妻笼宿”驿站,遭到居民们的强烈反对和抵抗1971年居民们制定了旨在保护当地文化财产和自然环境的《妻笼宿居民宪章》,宪章明确规定了对当地传统房屋的“不卖、不租、不拆”三原则当地政府注意到居民运动所带来的警示意义,1975年出台了《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指定制度》,对控制滥拆滥建起了一定作用1976年妻笼宿被选定为国家重要传统建筑物保护地区1981年,又成为长野县自然保护条例规定的乡土环境保全地区如今,“妻笼宿”街区中鳞次栉比的老建筑物多被开发为旅馆、工艺品店、纪念馆,浓郁的传统风情让人产生悠长又怅惘的历史感,恍若时光倒流,回到江户时代   日本有不少像小樽、“妻笼宿”这样经过“社区营造”而再现魅力、焕发生命力的城镇2002年全日本有54个町的60个地区成为国家级重要传统建筑物保护区 三   2006年我曾在日本三重县的伊势市生活了3个月这是位于名古屋以南的志摩半岛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坐落着著名的伊势神宫而驰名,被称之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江户时期(1603-1867)的伊势异常繁华,每年因参拜神宫而造访此处的日本人竟然达到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当时供羁旅之客休息、留宿的旅馆、客舍比比皆是。

伊势的歌舞伎、浄琉璃(传统木偶戏)、芝居(传统戏剧)在全日本都极具名气,妓院歌馆无数相传那里也是当时歌舞伎艺人一炮走红、俗称“鲤鱼跳龙门”的场所   现在,相比东京、大阪等都市的繁荣与熙攘,伊势显得分外落寞从名古屋途经伊势开往志摩半岛南端的火车上,客人屈指可数,据说这条线路一直处于亏损一般来说,城市火车站前是寸土寸金之地,店铺林立,人流穿梭可伊势火车站前的百货商场倒闭,站前广场空空荡荡市中心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几条商业街也是行人寥寥近些年郊外和高速路两侧的商业、餐饮发展较快,市中心餐饮店、百货业受到严重打击走在寂静的大街小巷,行人稀少,碰到的大都是些老年人在我忧心于伊势的凋敝时,当地一位日本朋友提议我去伊势的河崎地区看看,他说那里是伊势的希望所在我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造访了那里   流经伊势城区有三条河流,其中之一叫势田川,势田川两岸几条纵横的街道称作河崎河崎是伊势人成功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一个代表,曾被日本多家媒体介绍过自江户时代起,河崎就是三重县通往爱知县、关西方面的水路枢纽,承担着粮食和生活物资的运输、中转功能,有“伊势的厨房”之称据说当时商铺林立,满载货物的船只往来穿梭,极为繁荣。

20世纪初期以后,势田川的运输功能下降,商品批发功能衰退,仓库等传统木造建筑、石头垒砌的河基、舶船停靠码头等景观面目全非势田川河道堵塞,淤泥、垃圾散发着恶臭   社区营造运动给了河崎第二次生命,使河崎既保留了历史街区、老房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又给它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崎保护历史街道运动产生于1974年那年,大暴雨导致势田川泛滥,城市街道大都被水浸泡为此,政府出台了势田川改造方案,计划拆迁河岸90幢老房子来修建道路居民们不忍心自己熟悉的街道面临消失的厄运,于是成立“势田川科学调查团”,聘请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建筑学家进行河崎的街道调查调查报告指出了势田川的污染问题与综合治水的必要性,同时也高度评价了河边老建筑物的人文价值于是,采取了保护与改造并行的方法1979年,当地20位志同道合的建筑师、社会活动家、画家、摄影师、居民结成了“培育伊势河崎的历史与文化之会”他们召开演讲会、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各种活动,发行刊物《河边的故乡》,推进历史街区保存运动在这一组织的影响下又成立了各种开发、利用老仓库的居民团体例如,非营利组织“大家来建设伊势河崎街道”在“不仅仅是保护原有街道、还要创造新文化”的宗旨下,请来专家设计河崎地区街道景观,并吸收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行建筑物改建、新建、搬迁、拆迁和维修。

通过活动,居民们逐渐认识到历史的街巷、老房子也是文化遗产,应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1997年河崎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小川邸(酒批发店)面临被拆迁的危机当地市民组织认为这所老建筑物是当地历史的见证,希望市政府能够保留并修缮政府采纳了市民的建议,将修缮后的该建筑物辟为“伊势河崎商人馆”,并对外开放展览室里展示着河崎的历史变迁有一个展室专门展出了河崎的店铺招牌河崎商人非常重视自己店铺的招牌,他们在坚硬的榉木上刻字,字上涂黑漆,漆上再描金粉,像明治时期的“小栗商店”、“小川酒店”等招牌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上世纪50年代的“丸赤酱油”、“忠勇川元酒店”、“明治屋啤酒”的招牌等也都见证了河崎曾经的繁荣   “伊势河崎商人馆”不仅仅是街道历史、传统文化的展览馆,还作为市民活动的一个场所和社区营造活动的据点发挥着作用它里面除了展示场所外,还辟有会议室、事务所、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像当地居民的单弦琴演奏会、手工作品展示、居民的摄影展、画展、街道建设讲座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1999年,非营利组织“NPO法人伊势河崎社区营造者”成立,负责伊势河崎商人馆的管理和运营,并积极推进河崎的社区营造。

2002年,22家地方各团体构成“河崎社区营造协议会”,每月召开例会,商量决定社区营造的相关事项如今,河崎被定位为“传承伊势历史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