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36KB
约18页
文档ID:540040643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_第1页
1/18

绪论1•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3•生命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4•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破 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的过程5•刺激: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6•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产生兴奋的能力就叫兴奋性7•可兴奋性组织: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可兴奋性组织适应性: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 9•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①神经调节 占主导,特点:迅速、局限、短暂②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③ 自身调节 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10.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1. 内分泌调节: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 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细胞组织,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激素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收缩☆1•人体肌肉组织分类:骨骼肌(横纹肌、肌肉)、心肌、平滑肌2•肌肉的基本单位:肌纤维3•肌纤维的特点: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细胞核多个肌 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4. 肌原纤维和肌节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叫明带和暗带明带、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 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叫H带,H带中 央有一条横向的线叫M线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线叫Z线或Z盘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叫肌节5. H带: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M线:只有细肌丝,没有粗肌丝;暗带:粗细肌丝重叠处 6•粗肌丝的基本成分: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细肌丝的基本成分:肌动蛋白(肌纤蛋白)7.肌管系统横纹肌细胞有两套独立的肌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垂直的横管(T管)和与肌原纤维平行的纵管(L 管、肌浆管)肌浆管的管道交织成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纵管的末端膨大,叫终池T管和两 侧的终池形成三联管结构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两侧的电位差通常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

9.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90mV10.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11. 静息电位的机制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①细胞膜内夕卜Na +、K+的分布不均匀;②细胞膜具有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高20-40倍,Na+浓度比膜外低7-12倍;两种离子分 别进行自由扩散,但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尽管通透性很小因此,一部分K + 扩散到细胞膜外面,从而形成了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当K+扩散形成的电场力和自由扩散的力相等 时,电位差就稳定在一个固定数值上了所以,静息申位实际上是K+的平衡申位12•动作电位:细胞在安静的状态下,细胞膜维持静息电位,当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 的迅速的一过性波动13. 动作电位的特性:①“全或无”特性:一旦发生动作电位,膜电位从-70mV去极化到+30mV,然 后再迅速复极化到接近静息电位水平②可扩播性(其扩播是不衰减的)14. 动作电位的机制在刺激的作用下,细胞膜保持的极化状态逐步被消除,叫做去极化当去极化升高到某一临界 水平(膜电位到达-50mV〜-70mV)时,就触发了动作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叫阈电位。

此时细胞膜的通透性突然改变,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了 500倍,大大超过了 K+的通透性,Na+ 由于浓度梯度的推动和膜内负离子的吸引而迅速内流,使膜内正离子迅速增加,从而使得膜电位变 成内正外负,也就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时相)但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只是暂时的, 当去极化达到顶点时,即Na+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不再流入,膜对Na+的通透性回降, 而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又几乎只对K+有通透性,于是K+外流,回复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形 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时相)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动作电位实际上是Na+的平衡电位15. 动作电位的扩播: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这种传导机制是在神经和肌肉等细胞(如无髓神经纤维、肌纤维)的细胞膜上发生的,而在有 髓神经纤维上,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是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较快16.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沿着细胞膜不衰减地传导,直至传遍整个细胞17. 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头的传递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冲动沿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使轴突末梢去极化,改变了神经膜的通 透性,使细胞外液中部分Ca2+进入轴突末梢,引起囊泡破裂释放乙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 到达终板膜后立即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膜对Na +、K+的通透性改变而导致去极化,进 而触发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沿肌膜传导到整个肌纤维18.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① 化学传递:通过化学物质即递质传递递质是乙酰胆碱② 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不能逆传③ 时间延搁:兴奋的传导速度在接头处要比在同一细胞中慢,此处要延搁一定的时间(约 0.5—1.0ms)1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能从前膜释放而被作用 于后膜20•肌肉收缩的全过程:①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② 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的滑动;③ 肌肉收缩后的舒张21.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时把肌膜的电变化和肌纤维的机械变化联系起来的中介性过程22•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传导到三联管后,引起横管膜去极化,激活横管膜上的钙通道,从而 激活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大量Ca2+释放到肌浆,使肌浆Ca2+浓度极度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 并引发肌肉收缩,实现了兴奋-收缩耦联肌浆Ca2+浓度极度升高激活纵管膜上的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迅速回收到纵管,使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3. 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 肌浆网(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24. 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实质:在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将分解ATP释放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 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头部与肌动蛋白之间① 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与C82+结合并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肌钙蛋白与肌动蛋白的 结合减弱,使肌原蛋白向肌动蛋白双螺旋沟槽的沟底移动,从而暴露出肌动蛋白的活化位点,使肌 球蛋白的横桥头部与肌动蛋白结合② 肌动蛋白与横桥头部的结合引起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使头部向桥臂方向摆动45°,并拖动 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的M线方向滑动,从而将横桥头部贮存的能量(来自ATP的分解)转化为克服负 荷的张力并使肌节缩短在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和摆动的同时,ATP与无机磷酸便与之分离③ 在ATP解离的位点,横桥头部马上结合一个ATP分子,结合后横桥头部与肌动蛋白的亲和力 明显降低,使它与肌动蛋白解离25•肌纤维收缩后的舒张:纵管膜上的钙泵迅速将Ca2+泵回纵管,再扩散到终池Ca2+在起作用) 肌肉收缩和舒张都需要ATP分解供能。

26. 肌肉的物理特性:①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作用下可被展长的特性;② 弹性:当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回复原状的特性;③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而产生这三种特性决定了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弹性体27. 肌肉的粘滞性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下降时,粘滞性增加,内阻力加大;温度升高时,粘滞性降低,内阻力减小28. 肌肉的生理特性:①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发生反应的能力;②收缩性:肌肉在兴奋后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29•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①刺激的强度②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③ 刺激的持续时间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一临界值30. 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它可以作为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越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越高;相反则越低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31. “全或无”现象:若用阈强度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进一步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 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注:每条肌纤维的兴奋性是不同的32. 强度一时间曲线:P1533. 基强度:刺激作用时间为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ms即可),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 强度。

34. 利用时: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的作用时间 35•兴奋的指标:①强度-时间曲线;② 阈强度(倒数表示兴奋性);③ 时值后两种最常用36.时值: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37•肌肉收缩分为:单收缩、强直收缩38. 单收缩: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被刺激的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39. 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为强直刺激40.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 缩时肌肉的缩短初长度: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状态,使它具有的一定长度在前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后负荷的大小可使肌肉的张力和速度成反比人体中肌肉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身体中的“静息长度”41•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如缺氧、酸中毒、细胞 内缺钙、肌肉中能源缺之等42. 肌肉收缩分为:①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张力基本不变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② 等长收缩(静力收缩):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肌肉收缩。

③ 等动收缩(等速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收缩43.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44. 离心收缩(退让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45. 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若干条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一个运动单位中,肌纤维数目越少越灵活;越多则产生的张力越大46.肌纤维的分类:根据收缩的速度分为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收缩速度色泽运动单位工作性质布茹克司收缩速度及色泽收缩和代谢特性快肌白肌运动性运动单位II II bIla快缩白 快缩红FGF0G慢肌红肌紧张性运动单位I慢缩红SO47.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特征:①快肌纤维的直径比慢肌纤维大;②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比慢肌纤维发达;③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比快肌纤维丰富(1:0.8);④ 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快肌纤维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⑤ 慢肌纤维含有叫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48•快肌和慢肌运动单位的比较:特性 快肌(FT) 慢肌(ST)有氧代谢能力 无氧代谢能力 毛细血管密度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运动模式 在运动中分布 持续工作能力低 高 低 快大 速度类活动 非耐力类运动员弱高 低 高 慢 小耐力类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