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本位产生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基础2013年05月28日14:50 来源:共识网 摘要:在我国,“官本位”思想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官本位情怀之中最初既包含了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同时也体现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而当代官本位思想的蔓延不仅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民族心理有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的选择与改革过程中造成的制度缺陷引起的 关键词:官本位 入仕 法治 “官本位”不是什么当下的流行语,亦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思想文化观念官本位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是民族的烙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特殊体现 追溯官本位的历史渊源,笔者认为,自西汉武帝起,官本位思想真正开始占据民族主流思想地位汉武帝为在政治上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除了削弱残存的分封制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创举,首先开创察举制,举“孝、廉”,为平民知识分子步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可谓科举制的前身;其次,在中央设太学,为国家储备政治人才,地方上设县学、乡学,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在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使得儒学成为国家正统哲学,为求学者提供知识典范和统一的教科书(儒家六经),更让儒家的入仕哲学成为主流文化精神。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质上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外在的实体表现则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初步形成在此后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官僚体系日趋健全、儒学的进步与复兴等促成了古代中国建立在以国家公信力为保障的公平考试基础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的农业社会,读书学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做官在这样的一种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体系下,平民百姓只要能读得起书,苦读书,往往就能一朝改变命运,从一个“治于人者”变成“治人者” 说道这里,若是基于国家行政效率、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或官僚制度的严谨性等方面,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以科举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在近代法治社会建立以前世界政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这也正是官本位形成的历史缘由这种制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公平性,以标准化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或备用人才;二是平民性,参加考试的人不受出身门第限制,有才皆可有作为,为广大的平民阶层改变命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途径于是,在儒家入仕哲学的熏陶之下,读书做官成了平民百姓可以实现的理想在读书人看来,无论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对国家的政治抱负,还是为了升官发财高人一等,做官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志之士的高价值追求,是一种远大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大门已向自己打开。
从此以官为本,以做官为梦想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民族的心理烙印 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对官本位下这样一个定义:官本位是已做官为人生发展目标的理性价值判断和普遍价值追求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如果有这样一种职业,它既能赋予自己适当的权利,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和抱负,又能带给自己高尚的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生活,想必每个人都愿意为此奋斗不已而在古代中国,“官”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因此,实现政治抱负与获得社会地位、荣华富贵是当官的两项最大的福利,也是古代中国人官本位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若再究其根源,官本位则是由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与人治社会的双重性质决定的人治社会的性质使得政治受个人的影响颇为巨大,因而入仕哲学才得以发扬光大,读书人将个人政治抱负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建立在农业社会性质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等级制政体,为官者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一日为官便成为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虽然笔者认为,官本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或曾经是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因为它曾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政治信仰,可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时代的进步,这些高尚与成就已然成为过去,官本位无容置疑是旧时代的象征在现代民主政体下,人治由法治所取代,国家政权机构及其组成人员不再是特权阶层。
政府权力受到宪法和人民的限制与监督,人民成为权力的主体因此,在“民为主,官为仆”的现代社会中,官本位思想本应渐行渐远,然而当下的中国,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似乎在愈演愈烈这其中固然有此前所述的历史根源的影响,却更是现实制度缺陷造成的后果 回顾共和国60余年的历史,除去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期,此后可根据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动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其中1956年-1978年为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至今为市场化改革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失去了自主性,原本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个人,家庭,企业受到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经济发展的命脉由政府掌控,进而很自然地导致政府职权范围大幅扩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同时各级企事业单位均实行行政化管理,官本位以一种新的姿态重登历史舞台这是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缺陷造成的而自1978年改革直到今天,一方面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激增;另一方面计划的影子仍在影响着我们,政府简政放权进展较慢,在从管理型政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中显示出过多的犹豫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权过大,不可避免地造成寻租行为的扩大化;同时法治国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得不到有效监督,部分公务员享受着过高的、不合理的福利待遇。
于是,“官”仍然是许多人争相讨好的那么一小撮人,因为“官”有“权”;“官”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金饭碗,因为“官”有“皇粮”作保障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思想根源于“人治”的社会性质以及社会生产力底下的状况,那么这种根源在当下的表现则是有待健全的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官本位体现着内外两组矛盾的斗争,其中外在表现是市场调节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的矛盾,而内在的则是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法律尚未有明文规定或有规定但现实执行力较弱的社会经济领域,政府的管控权得到了强化一个典型的实例便是当前我国对一些民间投资项目显得繁杂严苛的行政审批以及投资领域的严格设限,其出发点虽在于规范经济运行,减少风险,但其结果却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市场往往会让位于政府,法治亦会在不经意间让位于人治官本位正是在这样的博弈中占据了上风 我国的改革虽已步入深水区,但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继续简政放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民主法治,彻底落实依法行政,相信“官本位”终究只是风靡一时,“民本官末”将是必然趋势。